第264章 张居正改革—遍地开花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比他想象的还要理想有用。
他推出是为了整顿赋税、稳定经济、克服财政危机,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是切实的超越了张居正这个提出创造者的主观意愿。
它简化了赋役征收的形式,传统的赋役都是分开来收,赋的主要载体是田地,役是人力,而一条鞭法将赋役结合在一块,对于土地少或者说没有土地的农民而言,减少了负担。
再就是用银钱代役,好像好几个改革的人都会选择这个思路,农民可以不用强制的服役,有自由的农忙时间,剩下来的时间会使得他们去做一些短工,离开土地来创造价值。
而商人购置土地就得承担大部分的赋役,若是想要避免,那么就要选择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说投资工商业,居然在一定程度还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工商业里面又需要劳动力的投入,空下的农人成为这部分劳动力。
当然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每户人家的役钱多少算合适,不然过高的话,还是得被迫服役。】
至于什么钱都交不起的,那还是老老实实服役吧,还能领点钱回来。
这就需要专业的经济人制定核算。
虽然有部分什么经济的玩意听不懂,但大体的意思还是知道的,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
如此简单的逻辑话语,英国公听着朱厚照骄傲的说出来,很想要捂住脸。
可惜他不能,只能努力端住表情。
朱厚照可不在乎,自从知晓自己没什么好名声,加上连皇位都要过继人之后,更加放飞。
他还在那念叨:“哎呀,这个张居正还得多少年出生啊?要是他和王先生都是我手底下的人就好啦。”
那你是在做大梦。
不少人听了没搭腔,但心里都立马回嘴。
【一条鞭法并不单单只是在张居正在朝的时候实行,之后赋税制度都是在上面进行细微的变化。
而在这个过程里面,张居正的功劳毋庸置疑。
第一是推广之功,一条鞭法也并不是突然出现在明朝,宣德、嘉靖、隆庆都有人提出,有人实施,有人失败,最后不了了之。
虽然它们都不是一条鞭法,但内容多多少少都有所关联,张居正实施过程很是谨慎,又是试点,这次的地点在湖北,实施后只有少部分人说不便。
接着又在北方试点,同样得到正反馈后才进行推广。
一直到万历五年才开始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从明中叶开始萌芽,但一直到万历五年全国通行,中间波折不断,最后被张居正定为国策,不得不在这夸夸他的功劳啊。】
“确实是能臣啊。”
张居正的厉害哪怕是对他行事有所不满之人也不会否认,他们又不是真的看不到一点好。
只是他越好,越是叫他们心绪复杂而已。
难道就真的没有君子之风的能臣名臣吗?
林书:呃,搞政治的还想出淤泥而不染,这就有点为难人了啊。
一般什么君子之风的,最后都是被贬被贬被贬。
【再就是,一条鞭法突破了重农抑商的桎梏。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需要实行以农为本的国策,但到了明朝情况显然不一样,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和宋朝比起来某些地方还在走退路。
一条鞭法显然对商品经济有着强刺激,张居正那会儿并不懂什么资本经济,只是凭借着对时局的敏锐和改革的坚定,推出来这么一套以农资商、商利农的政策。
居然能认识到农商需要发展平衡,在他所处的时代里面难能可贵。】
虽然天幕说得天花乱坠,但基本明清往前捯的都没打算用。
正如天幕所说,他们的农业撑不起,若是不干预压制商业,那么国家的农商绝对会失衡。
以他们的生产力水平,经济会直接崩盘。
所以也不是什么时候发展经济都是对的,毕竟古代就有浩大的商战了,管仲就是其中的翘楚和异人。
【搞完钱以后自然得搞点国家建设,水利向来都是和农桑挂钩,基本上这个开支在每个朝代都会有,张居正自然不会在这些国家基础设施上面抠门。
黄河泛滥一直都是大问题,尤其是经过锲而不舍的对黄河改道,泛滥出来几乎一淹没就是一整个城池。
张居正从万历四年开始,相继启用吴桂芳、潘季驯为漕运总督,全力支持二人的工程。
在治水的同时,他这边更改了漕船起运和入京的时间,避开春汛,减少损失。
只能说,当初规定南方漕运过淮的皇帝是个大聪明,刚刚好在春汛期间路过黄淮段。】
本来还听得好好的,一听到后面,朱棣只想大声问出来,到底是哪个脑袋长出来是个摆设的蠢货提出来的。
漕运的时间改一改是会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