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北宋的东南西北四个京
释了开封为什么养那么多禁卫军,真以为是钱多啊?虽然钱是挺多。
因为无险可依,安全性能自然得从别的方面补足,禁卫军的作用是护卫,为了养活禁卫军就得依靠漕运,为了漕运的顺利又得派兵保护,水匪可从来都不缺。
这样就导致北宋时期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禁军—漕运—防守,赵匡胤也动过迁都洛阳的想法,希望能据山河之险,最后在赵光义和大臣们反对的声音中不了了之。】
赵匡胤没想到这种事情天幕都知道,他确实在思考这个问题,只不过他的好二弟极力反对,迁都又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最后不了了之。
哪怕是现在,他本身也没有完全下定决心,不知道到底要不要迁都。
这个问题林书没法回答他,她也不知道啊。
【但赵匡胤对洛阳爱得深沉啊,不让迁都,他就把祖坟迁到洛阳。
皇陵杵在西京,这叫谁敢不重视啊,每逢祭祖啥大事,洛阳的存在感怎么能低啊?
想低调但实力不允许啊。
洛阳到底是有过那么多政治地位,老赵家的皇帝,从赵匡胤开始到宋仁宗,都在不断增强它这个陪都的存在感。
赵匡胤就不说了,祖坟都拿来给洛阳上大分了;
赵光义亲征西原之前,在西京进行过阅兵,还设置了财政机构,能够和东京财政分庭抗礼的那种;
宋真宗时又设立了国子监、太祖神御殿等机构,就宋朝那个对士大夫的态度,西京的政治礼仪象征在不断的加强;
宋仁宗时又给西京大规模的加建外城,陪都的气势越来越足。
只能说,老baby还是有它的实力和魅力的。】
赵匡胤不由得沉默,赵光义那狗东西一直反对他做什么?一副刨了他祖坟的据理力争气势。
前朝的洛阳人看着他们的洛阳没有完全的落寞,反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心中好受许多。
只不过他们没好受许久,因为,
【但月满则亏,洛阳因为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有了特殊的政治意义,成也此败也此。
洛阳自五代开始便吸引了大批的官僚驻扎,政坛嘛,独行侠那可是少见,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小团体,北宋的朋党之争那是历史上都浓墨重彩的一笔啊。
神宗变法期间,还冒出来个“洛阳耆(qí)英会”,这就是咱们的北宋天团,也是新发反对的主要力量,文彦博组织的“同甲会”,司马光组织的“真率会”……
不管给这些会安上多清高雅致的文人名号,但都架不住它就是政治小团体,新法倒台,基本上都是从这些各种“会”里面选替补官员。
小小的团体力量大啊!】
好讽刺的一句话。
本来打着各种文人雅士的团体还真有点如鲠在喉,若是不心虚倒还好,偏偏有的还真不纯粹,没法坦然处之。
【朋党在政治上绝对是皇帝的心腹大患,所以后面的皇帝自然得削弱他们的力量,洛阳就被这些灾舅子连累了啊。
皇城司,也就是宋朝具有监管的机构,开始对西京严密监视,同时,皇帝也直接用行动表示他们的态度,不再临幸西京。
到了神宗时期,西京外城的墙头残破了。
唉,都怪这群搞小团体的,你们有本事倒是自己光明正大出来跟皇帝对着干啊。】
就是就是。
还没因为洛阳到底是有底蕴,虽说辉煌不再,但还是被皇帝重视的百姓生气了,怎么好端端的又残破不堪呢?
一群大臣坏得很嘞。
【第三个京就是南京应天府,它出名的话应该是在朱元璋朱棣那两代,毕竟皇帝起家嘛,被关注的肯定多。
北宋的应天府在隋唐时叫做宋州,赵匡胤当皇帝前当过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讲得粗点,就是它祖坟冒青烟的地方,后来国号为宋也是这方面的考虑。
然后天书爱好者宋真宗为了彰显他们老赵家受上天眷顾,直接改了名,宋州改为应天府,没几年又升了头衔为南京,成为陪都之一。
宋州的这个升迁真是叫人看了都落泪。】
原来是宋州。
赵匡胤就说他怎么没听过南京顺天府,原来是赵恒那小子把名给改了。
考科举的听到天幕的说法,也狠狠代入了,没想到有一天会羡慕一个城市。
如此快速的跻身名气城,都不能用三级跳来形容。
【应天府一下子成为城市里面的新贵啊,在当时,应天书院也是宋初的四大书院,出了许多人才,就有我们特别完美,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听出来很喜欢范仲淹了。
不过,这句话倒是写得心怀天下,若是言行一致,被天幕喜欢也不足为怪。
【南京商丘作为所谓的龙兴之地,还真有点运道在身,赵构当初继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