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单纯善良的乌达兰
小姑娘很淳朴,几乎问什么答什么。
她就是乌寨的,名字叫乌达兰,由于交不起学费,一年前就退学了。
凉茶是她阿婆做的,两桶装满大概五十斤左右,每隔两三天,乌达兰就要把阿婆做的凉茶,背到镇子上去卖。
天不亮就要起,这样背到镇上,正好是天热的时候。
她才十五岁,身形很消瘦,每隔几天就要背着五十斤重的凉茶,走十几里山路,让常青感到一阵揪心。
“背那么远的路,就为十块钱,真是苦了你了!”
金宝宝更是眼眶都红了,搂着乌达兰的肩膀抹眼泪。
“没有那么多的!”
乌达兰眼神明显黯淡了许多,有些委屈的说:“每次只能卖七八块钱,有些人是不给钱的。”
“什么,这帮......”
听的常青直接爆了粗口,就连一向温柔的金宝宝,都忍不住骂了句畜生。
有些人就是这样,看到弱小,不仅不会帮衬,还会肆意的欺凌,来满足他们那阴暗的,变态心理。
“好了好了,都过去了!”
金宝宝拍拍她的背,又抹了下自己的眼角,从包里拿出一叠钱,递给乌达兰:
“今天你就别去了,都卖给我好了!”
“不行的!”
乌达兰是个淳朴的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要,说两桶只能卖七八块钱。
而金宝宝手里的,都是百元大钞,她找不开。
“这样吧小姑娘,你不就是乌寨的吗,那我们一起回去,你再找钱好了!”
“嗯!”
听常青这么说,乌达兰眼睛一亮,就要去背竹筐带路,常青哪里肯在让小姑娘去背,抢先把竹筐提了起来。
乌达兰还想坚持,被金宝宝拉住了手,一起走在前面带路。
越过山顶之后,风景变得截然不同,长条形的梯田,排列的很规律,也很有美感。
金宝宝牵着乌达兰的手走在前面,常青跟在后面,像是在田里忙碌完的一家三口,穿过田间小道,踏上回家的路。
乌寨是依山而建,全寨只有一百余户,寨子里的建筑,大多是青石砖加上木质结构,都很有年代感。
主路是用碎石板铺成的梯台,有孩子在旁边玩闹,几个老人蹲在树旁抽着旱烟。
三人进寨的时候,还有骡子驮着货物从身旁走过,给人一种模糊了时代的感觉。
随着梯台攀沿而上,走到寨子最上端,便见两间山石砌成的小屋,背后是一片看不到头的竹林。
这就是乌达兰的家了!
正屋门前一位面容布满沟壑的老妇人,正在用竹条编篮筐。
见有客人到访,露出淳朴的笑容,说着他们听不懂的方言。
“这是我阿婆!”
乌达兰介绍着,从里屋拿出两个竹凳让他们坐下,而后又去倒水。
“阿婆,您这寨子里有多少会做凉茶的?”
金宝宝放缓语速,尝试着沟通。
阿婆则只是笑着摇头,这时乌达兰端着白开水过来说道:
“寨子里只有我阿婆会做,这个没人学的,但凡有点力气的,都去城里打工了!”
她们祖孙俩,辛苦卖一个月凉茶,也才赚一百块左右,确实没人愿意做这个。
阿婆的祖上就是做凉茶的,封建社会的时候,也是有些名声的,是在城里开铺子的那种。
后来打仗闹土匪,家里基本没人了。
那时候阿婆还不到十岁,就挑着木桶,走街串巷的卖凉茶,养活自己。
长大后结婚生子,凉茶的手艺也就扔下了!
一直到十多年前,她老伴去世,儿子儿媳也在一次泥石流中,被永远的埋在了地下,那年乌达兰两岁。
她一个老太婆,也没什么能力养活一个孩子,就重新做起了凉茶。
也是个命运多舛的人!
已然临近正午。
乌达兰从阿婆的旧手帕里,翻出零钱找给金宝宝。
就只留下了七块钱,说阿婆说了,不能要客人的钱!
随后便不顾两人的阻拦,去屋外的竹林里抓鸡去了。
常青跟金宝宝相视一眼,都明白了对方心里的想法,本来金宝宝就有帮助这个小姑娘的心思,这下就更坚定了。
她们家一共只有五只鸡,平时就散养在竹林里。
乌达兰没有任何犹豫的,抓了只最大的回来。
金宝宝也压下翻涌的情绪跟着帮忙。
常青则是帮着阿婆,在屋里添水烧火,这种吊锅在屋子的中央位置,火烧起来,烟雾缭绕的,难怪屋子里会熏的那么黑。
中午吃饭的时候,乌达兰给常青两人的碗里,盛满鸡肉,自己跟阿婆,却只是把早上吃剩的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