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朝堂大幕西北为根
地位奇高。
立朝之初,太祖就有“不杀士大夫”祖宗之法。
除此之外,能修炼的文人更是诺言记载各地县衙大门。
如同后世智能的会更新的屏幕。
从前到后记载着所有以文入道的儒者们进入九品时许下的诺言。
或长或短。
因此,这些儒者们总给李清源一种前仆后继、争先恐后为国而死的印象。
不过,这些文人的诺言还需要经过朝廷的审批才能被投放到天下各地。
而这个过程,还是颇为漫长的,起码需要半年之久。
诺言从儒者说出或写出开始,需要被浩然之力加持,然后在飞入天际受天道滋润后重回人间。
然后朝廷才能将这缕浩然正气截取。
从中知道这些九品儒者们的诺言。
然后在各个县衙为他们宣传。
当然,之所以朝廷要将他们截取,也是为了发现那些大逆不道的儒者。
这批人很少,但并不是没有,尤其是最近这些年。
随着王朝的衰落,一些人产生了叛逆之心。
形成一股社会思潮,也对文人产生了影响。
但总体来说,忠君爱国还是主旋律。
不过。
鏖战百年天下乱,
八十一府乾坤颤。
策马挥鞭定四海,
九州一统天可汗。
这首诗绝对不是一个政权的维护者提出来的。
更不是一个只会愚忠的文臣能写出来的。
这首诗的作者雄心勃勃,要将天下统一。
这首诗的作者心胸如海洋般广大,如草原般宽广。
有鲸吞天下的雄心壮志,有容纳四海的英雄豪情。
更关键的是,他有“天地之下,百姓皆是我子”的平等宽广的胸怀。
李清源可以肯定,他的诺言诗如果被朝廷知道,第一件事就是先把他拿下。
不过,他有半年的时间,转机就在明天的朝堂。
他必须成为一名县令。
不仅是为了他的壮志,还有他的诺言,更为了他的生存。
他必须活着。
意味着他必须到西北。
必须到边境。
必须到皇权在这片土地上最虚弱的地方。
甚至是西南的烟瘴之地。
但最好是西北。
那里与蛮族接壤。
是他的宽容民族政策推行的最好地方
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那里马上是大有可为的战场。
那里是能让元帅兴奋,能让将军颤抖的边疆。
热血到此处,李清源掏出笔墨。
正是:
百姓我子,功业起于民心;
天地我友,皇道始于此时。
便违君意,丈夫志在西北;
策马驰腾,惧它万里兵锋?
九品诺言,传它海北天南;
一心为民,管他京城县城?
铁马金戈,猛将发自卒伍;
运筹帷幄,帅才崛起烽烟。
诸族平等,不分游牧农耕;
文修武备,诸才各得其幸。
南橘北枳,君子和而不同;
皇帝可汗,在于将心比心。
东讨西征,谁人能挡兵锋?
如履薄冰,文治天下百姓。
……
李清源很期待明天上朝。
与一个皇帝见面是他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不过半年后他就可能会被通缉。
这也是必须操心和细细思考的。
保险起见,李清源又想了假入品诺言诗。
来糊弄皇帝和大臣。
正是:
天下不亡大楚活,
掏心掏肺只为国。
一心为君吃尽苦,
俯首愿为孺子牛。
烂的彻底。
李清源撇了撇嘴,他根本投入不进感情。
还是化用古人的诗句吧。
他是一个状元,正是热血的时候。
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再适合不过。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君王我心中。
虏障怀庆北,胡骑庆符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正气雄!
李清源无耻的作出一些修改符合这个世界的社会条件之后。
顺便略带私心的将地名修改为他的立足之地。
好了,现在只等朝堂之上,他略带感情的吟出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