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19集《佛法修学概要》
名为实相。”此实相境界乃诸佛菩萨,远离凡夫、二乘之妄情执着,所亲证之究竟圆满真理。诸佛依此实相真理,随顺众生之差别根器,假借种种名言,而演出无量大乘教法。是故一切大乘经论,虽各有其言说方便不同,而莫不以此实相真理,为所依之理体。
我们把“实相”简单作一个消释。
什么是实相呢?在不同的经论有五个名称:第一个,真如。这是我们一般常说的,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在唯识学把它称为“法性”;在《华严经》把它称为“一真法界”;在《楞严经》把它叫作“如来藏妙真如性”;在《维摩诘经》叫作“第一义谛”。简单地说,就是一切法真实的本体、真实的相状。
在《思益梵天所问经》上说,“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这就是诸法实相。实相它必须是一种平等性的,这个平等就是圆融无碍的。我们前面讲业果,是不平等,是对立的。善业它就不是罪业,这两个是对立的;安乐的果报就不是痛苦的果报,所以因跟果都是对立的;二乘的涅槃也是对立的,涅槃当中就不允许有生死,杂染的生死就不可能有清净的涅槃,也是对立的。到了大乘佛法的一心真如,它强调的是不二法门,它没有任何的对立相,这是第一个概念。
你想进入大乘的领域,你的思考必须是一个平衡式的思考,简单地说就是双向思考。所以诸位!如果你要很快成佛,就要思惟,当你讲真空时,就要想到妙有;当你讲妙有时,就要想到真空。凡是大乘的实相,一定是双向思考的,这个就是平等。
智者大师把实相分成两块:一个是无相,这是讲它清净的本体;无不相,指的是一种随缘的妙用,这个就是实相。我们下面会把它从体用的说明,会归到一心的真如。
所以简单地说,实相是诸佛菩萨远离凡夫跟二乘的对立思考所亲证的一种圆满的中道真理,这是从自利的角度;从利他的角度,诸佛依止实相的道理,随顺众生的根机,再假借种种的名相,演出无量的大乘教法。所有的思想都是实相的一部分。业果是实相的一部分,涅槃寂静也是实相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从佛法的角度,佛法所有的道理都是从中道实相开演出来的,一切的大乘经论虽各有其言说方便不同,但是都以实相的真理当做它所依止的最重要的道法。所以,中道实相,就是佛陀出世以后,内心当中所要说的真实义。所谓的业果、涅槃,只是佛陀应众生的根机而方便宣说的,我们要先有这个概念。
戊二、述义(一)
我们把实相的名称作了简单的解释,再来说明实相的内涵是什么。这又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这地方有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慢慢由浅入深,带大家进入到佛的境界。就是说,身为佛陀,他到底是从什么角度来解读人生的?他不是用业果,也不是用二乘的涅槃,他用实相。
那么在佛陀的心中,什么是实相呢?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了。这有两段,先看第一段。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我们先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佛教的缘起观,佛陀刚开始是从业感缘起,先讲业感、业力,说我们为什么会痛苦?因为有罪业;我们为什么会快乐?因为有善业。但是业感缘起的思考,就把人生切成很多的片段,因为我们有很多的善业,也有很多的罪业,所以业感缘起的人生观,是片段的人生观,是对立的人生观。
到了实相时,它已经不谈业力的问题,只讲现前一念心,因为它里面就有业力在。我们由心去造业,这个业跑哪里去了呢?当然还是跑到心中去了。所以到了大乘的实相,它已经不谈业力这一块,完全讲心念,因为你的心念就夹带了你的业力,也夹带了你的思想,两个都有,名言种子、业种子都在现前一念心性当中。
那么心性它分成两部分来解释。先讲凡夫迷了以后,迷真起妄,产生了妄想。说“一切诸法”,这个“诸法”偏指凡夫六道轮回的有漏诸法,它是怎么来的呢?它不讲业力,就是“唯依妄念”。这个“唯”字很重要,唯独,就是没有其他的,唯独是我们一种坚定的妄想所创造出来的,所以离开了我们坚定的妄想就无有境界相可得了。这种口气跟我们前面讲业果时完全不一样。我们前面的教育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里是“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这个思考是更高级的思考。
我们先举个例子再加以说明。有个年轻人头脑很聪明,他在十三十四岁时就考上了秀才。十八岁到县里去考更高的功名时,突然生病了,病得非常严重,临死时写了一封信给他的父亲。他说:我前生是镜山寺的老和尚,本来不应该来投胎的,但是我在镜山寺修行时,我动了两个非常严重的妄念:第一个妄念,那些荣华富贵的大富长者来到镜山寺朝拜时,看到那种富贵的境界,我内心产生很大的欢喜;第二,我对于少年登科,年纪轻考上功名来寺庙还愿的人,产生了很大的欣求欢喜心。我这两个念头没有消灭掉,所以其中一个念头,就是生长在功名富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