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关于习武二三事
对此,李相夷只能说:嗯……
好吧,原来那些孩子送他东西都是受了谣言的影响,有的想要听他讲江湖的刀光剑影,恩怨情仇,毕竟茶馆的说书人也是照本宣科,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哪里知道远在江湖中的故事呢?
有的是被他身轻如燕,在水面上如履平地所吸引,想要学习轻功,日后可以飞檐走壁。
大人们怕冒犯或者惹恼了李相夷,不敢请求他传授武功,孩子们却没有这个顾虑,只是也被长辈叮嘱,不能仗着“相夷哥哥(爷爷)”对他们好,就大言不惭随便提要求。
他们梧桐巷的几十户人家都是老邻居了,彼此知根知底,谁家出了什么事,不用等到第二天,当天家家户户就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当年,王阳在茶馆听到了快意恩仇的江湖侠客,天天带着一群孩子拿着木棍“哼哼哈嘿”“吃我一拳”“接我一招”。
大人们都当是一时兴起,他们自己小时候也会想着自己不是爹娘的亲生孩子,而是被仇人灭门后收养,尤其是在被爹娘揍了一顿后,满巷子的嚷嚷“等我长大后,要找你报仇”“十八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
“老子也是你能说的,臭小子,给老子等着。”一只大手牢牢抓住他的肩膀,另一只手对着屁股就是一顿胖揍,跟拎小鸡仔似的拎回去了。
见到门口看热闹的街坊,“打孩子呢?”
“臭小子,不好好吃饭,把碗打了。”
这么多年,只有王家父母耐不住王阳的一哭二闹,花大价钱给他请了个拳脚师傅学了几年。
但那也是因为王阳从小力气就大,精力旺盛,每天到处溜达,经常找不到人。他爹娘想找个武师傅把他拘在家里,消耗一下精力,学个一招二式,在外面别被人欺负了。
不管有没有武功,都是要过日子的,在王阳之前也有孩子学武。不过学了两年,就留书说自己武功大成,要去闯荡江湖,行侠仗义。结果还不到一个月,就断了条腿,被人送回来了。
大家这才知道,有的江湖人都是不讲道理的,一言不合就打起来,当时那孩子就站在旁边,结果那些人在打斗中撞到了他,直接从楼梯上滚了下来。
回家后,休养了大半年,再也没提过要去闯荡江湖的事了,回到学堂继续读书,考了个秀才,后来又中了举人。
扬州城文风较盛,大大小小的书院有不少,可是专门习武的不多。
这年头能习武的,一般都是家里有权有势有钱,要么千里迢迢将孩子送去拜师学艺,要么请来高人到府上亲自教导。
至于传说中的,世外高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或者掐指一算,你我师徒二人有缘。
谁知道呢?¯_( ͡° ͜ʖ ͡°)_/¯
反正梧桐巷唯二两个习过武的,一个中途转了文,去了外地当官,一个在本地县衙上值。
大人们倒也不排斥孩子们习武,反正孩子还小,就当做打打闹闹了。他们都是普通人家没有门路送孩子习武,即使有,也负担不起。
扬州城的群峰书院,坐落群山之中,环境幽静,鸟语花香,湖畔、溪流、树下、瀑布、悬崖,任何人力可以到达的地方,都可以见到老师在给学生授课。
从书院走出来的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无一不精。
可惜,这些书院不仅束脩高,而且入院还要考试,基本上都是考中秀才才能进去。不然就是家中有人为官,或者拜师大儒,有了名帖才能进去旁听。
而且每年都会举行考试,若是考核不通过,只有离开一条路可走。
——————分割线——————
古代的知识都有固定的流动阶层,普通人是很难跨越阶层的。即便是寒门学子,祖上也是显贵过,一时落败,底蕴还是在的。
教会一个人,就多一个人竞争。所以很多祖传秘方、武功秘籍,轻易不会示于人前。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是随便说的,很多人敝帚自珍任由传承断绝,手艺遗失,也不愿教给外姓之人。
所以这里大人们会教导孩子,不要仗着他们年纪小,和李相夷玩得好,就请求对方教授他们武艺。
其实《莲花楼》中,漆木山也是因为和李相夷的父母认识且关系不错,才会在得知李相夷家中遭难时,千里迢迢找到他,并收他为徒,传授武功。
至于单孤刀也是搭了李相夷的顺风车,因为李相显临死前托付,李相夷又年纪小不记事,漆木山找到李相夷时,他对单孤刀比较依赖,所以漆木山收了两人为徒。
后面芩婆揭穿单孤刀的身世时,说他就是个他们从乞丐堆里捡回来的小乞丐,要不是他拿着李相显的玉佩,又和他年纪相仿,他们也不会收他为徒。
武侠世界中,流浪街头的乞儿如果没有加入丐帮,要么就是炮灰,要么就像《云之羽》中的云雀,被带走训练成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