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太极拳的技巧
其实回顾陈铭珠的这次对抗,实际上还是利用自己‘内劲’的强大力量拉倒对方而已。至于真正的太极拳技巧就差得远了。如果是蒋俊之在旁边,就一定会对陈铭珠这一个对抗不以为然的。因为如果是蒋大鹏或者自己的一个亲传弟子在这种对抗中,都是不需要用上‘内劲’的。
在太极拳格斗中接对方直拳或摆拳攻击的的时候是有一个‘棚、捋、缠’的过程。当‘棚’住对方的拳之后,关键是‘捋’。
‘捋’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听劲’的过程。就是对对方的力量和身体重心的感应过程。所以‘捋’的过程要保持手掌的放松,既要与对方的手臂接触,但是又不能过于用劲,因为一旦过于用劲就僵了,自己手掌就失去了敏感性,就不能感应到对方的拳势和力量了。所以蒋俊之在解释拳理的时候强调‘捋’的时候要像捋住一根带叶的树枝一样,既要能捋掉树叶,又不能扭曲树枝。让自己的手掌保持足够的敏感性。
当‘捋’的过程中感应到对方的身体重心没有动,这时就只能‘捋’住对方。因为这时对方没有身体发力,是不能借力的。只能在对方拳势走尽的时候给对方一个‘缠劲’,试图引起对方的过度反应,自己才能够借力打力。
如果‘捋’的过程中感应到对方的拳势很强,身体重心已经动。这时才出现‘捋’变‘缠拿’的机会。因为这时只要顺着对方的拳势稍微加力‘缠拿’就很容易带动对方的重心,让对方失去重心而被自己乘机攻击。这也叫太极拳的‘引进落空’。
这个过程非常难以掌握,所以也是一般人练习太极拳格斗难以有成的重要原因。
还有,武术讲究的一是力,二是快。既然太极拳放弃了力量的压制,就必须掌握快。所以太极拳的出手和步伐都是非常快的。而且这个快还体现在一招‘棚、捋、缠’三个过程的快速连接。太极高手在施展的时候你几乎无法将这三个过程分开。所以蒋俊之讲拳理的时候就说:“缠有大缠中缠和小缠,大缠能够明显看到缠圈,中缠就已经看不到缠圈了,小缠就几乎连缠的动作都完全看不见了。实际格斗最高境界是小缠,因为小缠最快。”
如果按照这些太极拳的拳理来要求,陈铭珠就差远了。其实巴色刚才出拳就身体重心根本没有动的。而陈铭珠却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内劲’将巴色硬是拉动的。所以巴色才感觉是被两个大铁钩扣压摔倒的。
但是这也是属于太极拳拳理的一种吧!谁叫我的‘内劲’这么强大啊!当力量足够大的时候,技巧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陈王廷当年对‘内劲’是这么重视就是这个道理。
在历代太极拳高手中,最醒目的杨露禅就是掌握了‘内劲’的。这也是杨露禅看不起其他太极门人,自立杨式太极拳门派的资本所在。
当没有了巨大的力量为基础的时候,太极拳只能依靠技巧取胜了。其实就算是蒋俊之如果不是领悟到双手的局部‘内劲’,仅仅凭借着太极拳技巧,他也是不可能在格斗上取得这样傲人的战绩的。
但是他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内劲’还远远达不到祖师陈王廷的要求,练习了几十年也无法得到完整的‘内劲’。而且尽管如此,自己空有这样的一手绝技却无法传承下去,其心中的困苦也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所以一旦发现了高鸣‘内劲’功法能够传承,就不顾一切名份要拜高鸣为师。不过因为高鸣的坚持,只能认高鸣为师兄罢了。
这节太极拳实验课的开始,对这些留学生是够刺激的了。与陈铭珠对抗的两个学生,一个黄杰浩直接被一掌轻描谈写地打进了医院。另一个同样强悍的巴色在允许攻击陈铭珠三招的许诺下,第一招就摔了一个狗吃屎。下面谁还敢上啊?这些平时一个个拽得二百五的留学生一下子全部都怂了。
“下一个,吴向彪。”陈铭珠可不管这些,大声地在点名了。
吴向彪个子不高,但是比较壮实,而且人是比较灵活的。听到陈铭珠点名只能硬着头皮走了上来。他对陈铭珠说:“陈教授的功夫这么厉害,我也试试吧!攻击三招呵!”
陈铭珠对他说:“不错。尽管打就是了。”
陈铭珠做好太极拳格斗的提手式。谁知这个吴向彪突然快速打了一拳,刚刚沾到陈铭珠的手他立即就往回收了,而且脚步也快速后退了两步。陈铭珠根本就没有摸到他呢!
“第一拳。” 吴向彪却大声说了一句。
原来这样啊!陈铭珠恍然大悟,这个吴向彪够滑头,因为明知攻击讨不了好,能够不被陈铭珠抓住拉倒就是完成了实验。所以他采用的方法是一碰就走,让陈铭珠根本没有办法缠住他。
第二拳他还是采用这个方法,但是先用了一个虚招,先是左手虚晃一拳,跟着右手打出一拳,连陈铭珠的手都没有碰到就立即跳开了。
对于吴向彪这种打法,陈铭珠还真的没有办法缠住他。因为上课毕竟不是比赛,陈铭珠总不能追着学生满场打吧?
所以陈铭珠对他挥挥手说:“你算了。下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