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争论
大周建国不足百年,传至今上,已是第五位君主,当今圣人李续安,在位五载,正值壮年。
周高祖李啸,出身门阀世家,推翻燕朝自立,建立周朝,定都长安。在位十年,建元定坤。
周太宗武帝李万勤,高祖嫡长子。在位二十三年,改号元亨。期间,武运昌隆,带领军队四处征讨,所向披靡。
周睿宗李胤,太宗嫡次子。在位三十三年,年号昌和。睿宗继位第三年,废柳皇后,次年立武氏为后。昌和十年,皇后武曜垂帘听政,二圣临朝,分权共治。
昌和三十三年盛夏,睿宗驾崩,传位于太子李承业。
李承业乃周睿宗与武后嫡长子,登基后尊其母为皇太后,太子妃程氏为皇后,后宫仅皇后一人,与皇后在潜邸时先后育有一女一子。
长女李循悟封康平公主,幼子李省思因年幼未封太子,只封齐王。
睿宗遗命,太子即位柩前,军国大事如有不决者,取皇后处分。
诸臣谨遵遗诏,太后武氏垂帘听政。
开成元年,李承业即位不过一年,便称病禅位于其弟桓王李续安。李承业与桓王一母同胞,俱是出自太后膝下。
桓王李续安继位,年号景宪。桓王妃郑氏封后,嫡子李舒廷封晋王。
李承业退位后自请为安乐王,携爱妻幼子于扬州养病,留其女在宫中由太后抚养。
按制,安乐王之子去其齐王位,降位一等为郡王;其女去其公主位,降位一等为郡主。
但皇帝李续安感念其兄,封李省思为安乐王世子,保留李循悟公主位份与封号。
自昌和十年至李承业禅位,太后武曜已经临朝称制二十四年,对朝堂把控甚深。
桓王李续安登基后,即便太后结束垂帘听政,但朝政十之八九仍决策于太后。
与其皇兄主动将国政交由母后管理不同,景宪皇帝李续安并不愿接受一个将太后令奉为圭臬的朝堂。
继位后,他迫切的想要彻底掌握皇权。
为了从母后手里夺权,他利用被母后和父皇曾经打压的世家望族,又将重臣之女纳进后宫,与太宗朝的武将旧贵联系紧密,重用皇后之父郑旻并将其提携至右相之位。
朝中逐渐形成太后党与拥皇党,二党之外的中立之士,多为忠于大周的清孤直臣。
景宪五年十一月初二。
这天的吉华村因全猪宴十分热闹,京中朝堂上也十分热闹。
前者是吃得正热闹,后者是吵得正热闹。
近一个月内的突厥战况被三位使节带入大周北境,经由八百里加急传入京中,引起朝中热议。
太后党和拥皇党正为是否发兵突厥援东抗西边在争论不休。
太后党主张不宜出兵,拥皇党则力荐增援。
早在第一位使节的求助信附着胜州急报传到宫里的当夜,右相与圣人商讨后便定下出兵之意。
右相奉圣人口谕直接越过政事堂,令中书舍人起草了发兵增援的诏令。
得到圣人朱笔御批的诏令转到门下省复核审议时,却遭给事中以未经政事堂商定为由而封还。
给事中位卑权重,有封驳审议之权。
诏令驳回中书省,政事堂开始就东西突厥战事进行商议。
然,政事堂诸臣各有意见,多日商讨,依旧未达成一致结果。
政事堂乃周朝宰相办公处。大周虽无宰相官职,却行集体宰相制,凡能进政事堂的便可令百官尊之为相。
众相中以左右二相为巨擘。
左相晁思瑜是个于民为国的老臣,睿宗一朝就深受重用,现任职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
右相郑旻乃皇后之父,圣人登基后一手提携至尚书右仆射。
二相中又以左为尊,左相为百官之首。
左右相之下,便是侍中与中书令为大,衡澄为侍中,中书令则是左相兼任。
衡澄乃太后党肱骨。二圣临朝时期受还是皇后的武曜重用,初为皇后女官,由皇后力排众议任命为中书舍人,后历任给事中、吏部侍郎、中书侍郎,现官至侍中,为大周第一女相。
政事堂余下诸人,皆从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员中择贤能者加授同平章事,协理政务。
十一月初二,早朝。
圣人让宦官宣读了昨夜亥时胜州送来最新急报,其中禀明突厥第三位使节带着可汗亲笔信已入周境。
信中大致内容讲的是呼于完部战事失利,东突厥可汗阿史那忽万般恳求,惟望大周出兵增援。
对此消息,朝臣反应不一。
右相郑旻示意了一下,身后的谏议大夫杜大人旋即开口:“元亨十一年,武帝令薛靖将军领军兵五万,助突厥可汗幼子阿史那罗勒击退夺权的右贤王拔延珲,将其赶至乌蒙河以西便收兵回朝,自此,突厥以乌蒙河为界一分为二,二国对立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