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
中年文士对他道,“不都说了,长公主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呀!”
国字脸听了,还是一脸懵。
年轻那人见状与他解释:“长公主此举,是为了彰其权势,显其圣眷。
她是在告诉我们这些朝臣们,她能让圣人破例,连右相都要避其锋芒。
即便是王侍郎这样的有功重臣又如何,只要是在她的羽翼下,从六品的小官也能抢走王侍郎的要差。
你想想,公主在用人之际来了这么一手,该有多少人投奔效忠于她!”
国字脸的大汉听了啧啧称奇,“我的亲娘欸!这般复杂呐,也就你们这些文官能搞懂!”
为国字脸大汉解了惑的年轻男人,自己却又疑惑了起来,“不过,左相他老人家向来循礼守制,为何不但不拦着,反倒与长公主一起促成此事?”
左相府邸。
书房内,有人问出了相似的问题。
“圣人不遵旧例,阿翁为何不做劝谏,甚至迎合奉上?如此并非诤臣所为。”
面对长孙的质疑,晁思瑜既失望又欣慰。
他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你如何看待世家?”
长孙晁渊不假思索:“世家多为公卿王侯之后,百年名门传世,家学底蕴深厚,声望崇高。
其中又以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列最为显耀。
世家们相互姻亲牵连不绝,不与庶人通婚,维持门第显贵。
他们仗着宗族势力根深蒂固,自视上品,傲世中原,挟家学渊源鄙薄以外,视他族为卑、平庶为贱。
更是借权势互相佑庇,隔绝庶民上达之路,垄断朝堂言辞,长期门阀不坠,以百姓奴仆之血肉为膏粱,滋养不绝。
好在当年睿宗皇帝明智,隆圣太后果决谋断,大兴科举,为庶人寒门扶造青云路,削弱世家朝权。极力落实均田制度,严防世家屯田吞并,积极为民争利。
九品官人法彻底废除,更是断绝了世家冠冕绵延不休的局面,将其财权利势割分,还于百姓。”
“是啊,隆圣太后当年多谋善断,手腕强硬,让世家威势大跌,一度落败,荣盛折减。
可是你再看看如今的的世家,恐怕是又要崛起了啊!
世家若再度兴盛,势必兼并百姓田亩,攫取农力为从,大蓄奴仆,此与生民不利。
再者,世家霸绝,皇权便衰,朝纲不振,内乱动荡最易滋生,招致社稷不稳。
我怎能让这番局面再现?”
晁思瑜说到这,晁渊略微一想,霎时就明白了。
“文举这般关键,主考之人不能再是世家中人,否则新科进士难见寒门。
前几载,王侍郎靠着主持文举,将多少世家子弟引进朝堂。
右相既是荥阳郑氏出身,又有国丈之名,更兼宰相权职。
自古,外戚势大多行不利。
不让王侍郎插手今岁文举,是为减少世家科考入朝之便利,抑制世家势涨。
让从六品的员外郎接领文举要差,更有申饬警告右相之意——权势名利,圣人予取予夺。
圣人能将郑大人扶直至右相,也能抬举今日的员外郎。
圣人能将王侍郎弃之不用,也能将右相权位架空。”
晁渊说完,与晁思瑜确认:“阿翁,您看我分析的可对?”
晁思瑜先点头,过了会又摇头,“你只说对了一小半。”
他拍了拍孙儿的肩头,“来日方长,阿翁就不和你一一道来,你自己用眼睛去看,用心去看。
不过,无论你看的多高,望的多远,想的有多深,你永远都要记住,作为子民的初心,身为读书人的操行,还有为臣的本份。”
这注定是个难以早睡的夜晚。
有要好的同僚几个聚作一团,群策群力,一起思考推敲。
或是同党同派们一室相商,筹议不停,斟酌对策。
也有人于书房枯坐,仅以孤灯作陪,暗独自剖析领会。
还有人家大业大,门客谋士们齐上阵,解疑释惑。
无论哪种,或多或少都确认了一个不可否认的势头。
——公主党,起了。
伴随着的,又将是新的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