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激烈的争执
由于调整宿舍,阿伟和兄弟班级的同学们住到了一起。这对他来说,本来是无所谓的事情,但细细想想,有意思的是这样一来,和本班级同学们好像疏远了,反而和同宿舍其他班级同学走得更近了。这远近亲疏自然而然。很久以后,他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论调,一个人一生即使再勤奋,也注定要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床上,而且由于床这个特殊的场合,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接触,也一定会更亲密更直接更少一点距离感和疏离感,而当这种最亲近的人一旦反目成仇,那将是最致命的。阿伟对此,深以为然。
十点熄灯,这是学校硬性规定,没有哪个宿舍胆敢挑战这规矩,因为它会影响很多利益,最直接的也最管用的杠杆比如奖学金。但精力旺盛的小伙子们在熄灯后两个小时内根本无法入睡。这一个超级规模的现象级共同点,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甚至于是一个年龄段人类的共同爱好。他们更多的是聊天,辩论,争执,起哄……但是几乎只有极少熄灯后的话题会牵扯学习,而是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体育,理想,现实,美女,……总之除了学习,这个学生最该讨论的本分的话题之外,一切话题都可能引发热议,可谓包罗万象,各抒己见,各执一词,积极踊跃。熄灯后的黑暗掩饰了许多本该有的客套和矜持。试想如果是在明亮而逼仄的光线中,一众上下铺的同龄人,多多少少会推让一番。可是一旦关灯,仿佛大家不约而同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空间,陌生即是自由,大家放开了,任由思维和语言在这黑暗而狭小的空间跳跃,翱翔,驰骋,碰撞。此后多年,阿伟每每回忆起这些熄灯后的宿舍夜谈时,还能从中得到不少营养和启迪,事实上,阿伟觉得,许多时候,大家是处于一种醉酒后的癫狂状态。
一夜,不知何故引发的对农村农民的评价问题,阿伟成了孤家寡人。因为同宿舍其他几个人,都是工厂子弟或者干部家庭出身,他们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并不真的了解真正的农民,只是通过接触到几个工厂机关周边的农民和走亲戚时蜻蜓点水一般感受到的农村,非常主观而片面的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对于农民和农村,他们自然而然的贬低和否定要多一点。起初,阿伟赤诚地向他们描述着他秀美而淳朴的家乡,憨厚老实又土气十足的乡里乡亲,对于家乡和农民,他包含着感情,就像艾青诗中所写,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但是,无论阿伟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得到的永远是偏见轻蔑嘲笑,甚至傲慢无礼。阿伟觉得这种争论真的很无谓,因为这确实和一个人的立场观点,生活经历,感情亲疏,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因而,这争论显得毫无意义。事实上,一生中到底经历了多少次无谓的争论,耗费了多少无谓的精力,阿伟无法统计,只是当事情过去,阿伟总感到失望和失落,但是,事情也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悲观。正是这些貌似无谓的争论,调整着,修正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深刻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因而影响深远。当然,这是多年以后阿伟从切身经历中得到的总结,而他和闺女谈起时,她根本不屑一顾。可能年轻人都是这样的。阿伟决定结束这个话题,睡觉。
可是,好像这几个同学并不打算放过阿伟一般,他们应该在内心里也不是那么浅显无知的轻视农村生活和农民身份,但是那一晚,他们竟然共同心照不宣地把争论的方向引向了激怒阿伟,仿佛争论的焦点不是这个话题,而是阿伟。这种情绪的偏离,使得争论到最后,充满了敌意的诋毁和污蔑。
阿伟愤怒了!他准备打一场大架。他激烈的一遍一遍指责那帮家伙,像对待你死我活的仇敌一般,他觉得自己的声音响彻楼宇,孤独而无助,强悍而高亢。他知道,这一辈子,他都是农民的儿子,他维护他们的立场和决心丝毫不会动摇,他会拼尽全力,在可能的认知层面和人群中,去为那些在大地深处默默耕耘的父老乡亲争取到他们应该有的肯定和褒奖,为他们呼喊,奔走。尽管他知道,他们并不在乎这些概念化的东西,但阿伟在乎。尽管阿伟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但他并不妄自菲薄,是的,为了这个目标,即使粉身碎骨,他也在所不惜。
阿伟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怒吼着,直到他不能发声。他在黑暗中喘着粗气,仿佛是谁在扼住他的喉咙,让他无法出声,无法呼吸。他突然的失声,使宿舍陷入了令人恐惧的寂静。阿伟这种状况,立刻引起了整个宿舍的不安和慌乱,大家七手八脚的背起阿伟跑向校医急诊室。
急性咽喉炎引发的声带水肿窒息。校医说,你们真该庆幸,再晚三五分钟,阿伟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承蒙同舍友的救命大恩,阿伟并不见怪大家的揶揄,而是不打不相识,从此以后,他和他们感情更深了。也承蒙阿伟一番对中国最基层农民和农村的诗意讲述,这帮城里的同学们,从此有了崭新的认识。此后,他们无论在哪个岗位,对农民农村有了一个最基本的感情立场,也因而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