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蝉声唱
,不获世之滋垢。”。在暗无天日的地底世界盘桓多年,何止不能见一丝光明,甚至不能发出愤懑的声音。一朝应雷而出,脱壳羽化,却依然不食人间烟火,择高处居,就清露而食,生命不息,流响不止。是不平而鸣,还是为了警示,或是为了发出生命的喜悦,爱的礼赞?
用句不那么文绉绉的话说,蝉呀,你瞎叫唤些啥,一天天的,烦不烦?张明中《蝉二首》就很文雅了:抱叶吟风相后先,绿杨影里夕阳天。如何不管人孤寂,却把繁声暗里牵。却把繁声暗里牵,真好,把噪音写成这样,真佩服古人的笔法。
单调而执着的声音,让人难以禁受。有首名为《秋蝉》的老歌,歌词深得古诗词的韵味:听我把春水叫寒,听我把绿叶催黄。杨万里《听蝉八绝句》也有类似的意思:一壳空空纸样轻,风前却有许多声。叫来叫去浑无事,叫到诗人白发生。蝉声唱,池水寒;蝉低鸣,白发生;绿叶黄,好惆怅。
刘禹锡觉得,蝉是不平而鸣,秋蝉鸣,人老去,悲别离。《始闻蝉,有怀白宾客,去岁白有闻蝉见寄诗》:蝉韵极清切,始闻何处悲。人含不平意,景值欲秋时。此岁方晼晚,谁家无别离。君言催我老,已是去年诗。
蝉声悲,蝉声愁,悲落叶,怀故国,愁永昼。雍陶《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蝉有何事,声声不息,愁我又愁君。于武陵《咏蝉》(一作客中闻早蝉):江头一声起,芳岁已难留。听此高林上,遥知故国秋。应催风落叶,似劝客回舟。不是新蝉苦,年年自有愁。蝉声苦,岁华急;年年有新愁。
我也胡诌了一首《夏日有蝉》:每到闻时似不闻,钓叟偏得绿柳荫。蝉蝉相鸣元无事,小憩蜻蜓觉杆沉。
许浑,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的“湿”角度与杜甫的家国愁并列,且居于杜甫之前。他在咏蝉时,恰恰放弃了擅长的“湿”,主攻“愁”,真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诗就比较一般。《蝉》: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愁了又愁,有何新意,要加上“湿”,比较难,因为下雨时,蝉不鸣。“朱门大有长吟处”这句,也还有点儿意思。
蝉鸣于雨后,这下就有“湿”了,可惜许浑没有想到。子兰《蝉二首》: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本来,夏天的蝉,声声不歇,感觉生命力很旺盛的样子,特别是在盛夏正午时光,群蝉噪鸣,气势非常。可历朝历代的诗人们偏爱写什么秋天的蝉、狱中的蝉、雨中的蝉。
让蝉在五更天的古槐树上发出没有睡醒的微弱嘶鸣,让蝉在夕阳下悄没声飞到柳条上低吟,让蝉的声音从高树飞到晚霞之上看看还能剩下几个分贝,让蝉的声音在秋风中疏桐林里瑟瑟发抖听听还有多少清切韵味,让蝉的声音在雨中、在雨中试试还剩下多少委屈悲凉。
蝉的形象已经被那些有怪癖的诗人固化了,仿佛必须飞在秋风中,停在冷雨中,却还必须要保持一种虚弱的悲鸣。
蝉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有些像噪音,特别是在人们烦躁的时候。薛涛《蝉》: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群蝉争鸣不歇,声声似相接,不就是噪音吗。
上中学时家里住工厂家属院,其实是个大杂院,共用水管和厕所。每家只有两间排屋,院子里再有一间厨房。我家住从南边数第二排最里头,原本厨房边上有一间原来的住户自建的小房子。我们搬来的时候,人家希望给些补偿,记得妈妈说我们给二十元,人家不肯,就拆走了,那些旧砖头瓦块还有用。
农村的亲戚送了些鸡,在原地圈起来养着,吃鸡蛋。有一次爸爸要杀只红公鸡给我们解馋,我在旁边看,没想到它一努力,竟然飞到房顶上去了,骄傲地在房顶踱步。
后来家里也许经济条件好一些了,也许是因为我很想有个自己的小空间,就原地盖了一间小房。盖的时候,我就知道是给我的。四四方方一个小屋子,南北开大窗,冬冷夏热,但心情很好。
记得唯有夏日蝉鸣,让人有些烦躁。特别是暑假里,我借来一些武功秘籍图谱,在那小屋里不厌其烦进行操练的时候,不一会儿就觉得小屋真的又湿又热,特别是做一些奇怪动作,比如压腿扭到一些特别方向的时候,让人难熬。
到了秋天,到了雨后,天气凉爽,蝉鸣变得“委曲悲凉断续迟”,我在小屋里做题,感觉很好,完全没有古人那些愁绪。
那些愁绪,非因蝉鸣,还是因为不平事,因为身世苦遭逢,因为未来难料,因为理想难期,因为“途穷”“道厄”,因为“何事”惊起的身世怨、古今愁。宋无《蝉》:高柳夕阳收,繁弘秦未休。数声风露饱,一声古今愁。凉思知秦树,衰鸣乱渭流。年年离别处,岁曲送残秋。古今愁的蝉声,不只噪音而已,竟然能够乱渭流。
蝉鸣,也许只是引子,所引起的情绪和宣泄,也许甚至和蝉没有什么瓜葛,小小虫儿,哪有那么多的不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