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经(上)
抱龙峪,是秦岭七十二峪之一。此时太阳刚刚冒出头,山脚下却有一个少年背着一个不大的行军包正在爬山。少年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只是眼睛死死盯着山顶,似乎走不到山顶死也不肯罢休一般,这个少年自然就是第五燎原。这个抱龙峪是他们家经常来游玩的峪口,第五燎原有很多关于父母的回忆都在此地,所以在火化了父母的遗体后就带着骨灰不知不觉来到了这里。原来虽是经常来,但游玩为主,最多上到三分之一处时就已作罢,今天却是要登顶了。
眼看日上中天,此时第五燎原才爬到一半,但这小子就是有那么一股子驴脾气,喝了一口水,也不休息仍是一步步向上走去,虽然步履艰难但却一步未停。直到月上柳梢时,第五燎原才爬到了山顶,轻轻卸下行军包,拿出父母的骨灰盒,含着泪一把把撒向了脚下的山峪。
第五燎原这人虽然重情,但由于性格使然,从不爱做些小儿女之态,此时虽然心中悲痛热泪涌动但却没发一声,直至撒完所有骨灰后,整个人似乎被掏空一般滑坐在一块大青石上,脑中的回忆一幕幕不停回放。就如此过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后,第五燎原耳中飘飘渺渺传来了一声叹息,神思不定间似乎听见不远处有个人正在说话。此子自小胆大,也从不信鬼神之说,加之性格执拗此刻听见声音便循迹找了过去。
大概走了一里多地后,在前方出现了一座小小的道观,道观门前的大树下当真坐着一人,饶是他胆大也不由惊的双眉直立。再定睛望去一看,原来是个道士,第五燎原心里松口气,叹道:“原就听人说过,抱龙峪上有个老道常年在山上修行,想来就是他了!”。老道似乎没有注意到有人临近,仍自言自语道:“师傅啊,非是弟子不用功,这80多年来弟子从未有过半点懈怠,只是经文中大道飘渺,难以明悟,此刻,弟子大限将近,只能留下道统于有缘人,望师傅莫怪!”。说完后跪在地上,面向虚空重重磕了三个头,可见老道心里也是歉疚良多。
第五燎原见此情景,悲从中来,不由得上前几步说道:“道长,您没事吧?”。老道缓缓回过头,打量了第五燎原半晌没有答话,只是淡淡说道:“你是谁?怎么这么晚还在山上?”第五燎原没有隐瞒,加之几日来的悲痛也确实需要倾诉发泄,便把自己的遭遇统统说了出来,老道静静听完后竟突然笑了出来:“哈哈哈,好!好!好!”第五燎原本就心中悲痛,见到这老道在听了自己遭遇后竟然如此反应,头上马上升起了无名之火,抡拳就要打人。只是在离老道还有三尺的地方时竟然全身僵硬丝毫不能动弹了,这时老道说道:“小友莫生气,我并非笑你遭遇,只是刚才在你诉说时我暗中卜了一卦,发现你我竟有七日的师徒缘分,故而发笑让小友误会了,我这就谢罪。”说着竟然当真双手抱拳拜了三下。第五燎原早已能动,只是听老道说的玄乎,现在正处于痴傻状态,不知道应如何是好。老道见他没有再动手抡拳,便说道:“小友,老朽是点龙观的道士,你不必害怕,只是大限将近却心事难了,所以在此发发牢骚”。
“你既然这么说那也就罢了,只是您一个出家道士,整日在山上修行,还有什么心事吗?”第五燎原心中正自苦闷,不觉间将老道当成了同路人,便不自觉问了起来。“哎!!也罢!你我本就有一场师徒缘分,这些话迟早也是要告诉你的,我的时日无多,就趁现在说了吧。。。。。。 当年恩师羽化时传给我一本<<九转归元经>>,并说道,此经是我点龙观第四代祖师在外游历时救过一个被人追杀的梁上君子,偶然所得,当时以为只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内家经卷,所以也未有人重视,直到三百多年后,当时正值蒙古南下侵宋,天下大乱。我点龙一脉因与宋朝左丞陆秀夫渊源太深而被牵连迫害,祖师们眼见宋朝皇室大势将倾,并无力回天,便生了殉国之心。于是将道统传于一个道号“不争”,入门未及一月的八岁小道童,然后留下一位古稀之年的老祖加以照拂后,其他人都去了崖山一带找蒙古兵绝战,再后来听说有些人随左相陆秀夫投了海就再无音讯了。而那个小道童就成了第九代的唯一掌门之人。那位留守的老祖本想着在残烛之年能将不争小道士悉心栽培,以期将来能振兴宗门,可谁知这不争祖师还真就应了自己道号,不但什么都不争,什么也都随缘,且生性木讷执拗,不喜言谈,唯独喜欢读书。如此未过三载,留守的老祖便驾鹤西去了,也不知是否被他给气的。此后,这位不争祖师独自一人在山上,栽种了一些瓜果粮蔬,其他时间就在门中阅读那海量般的道藏典籍。如此年复一年,直至二十余年后的一个冬日清晨,一阵刺眼金光突然从这位祖师身上散发而出,整个山顶上冰消雪融,万物争春。此时已是而立之年的不争祖师,背负双手一阵长笑中向山下走去。此后他云游四方,扶困济危,惩恶除奸,也败尽了天下武道高手。直至二十年后,他回到了山门,开始收徒传业,并将这<九转归元经>作为镇派绝学传了下来,临终有言,此生最遗憾之事,竟是没有将此经文彻底参透。也就是这句话成了本门衰落的开始。自那日后,天下人都知道我点龙观有一部惊世宝典,习练后可分金裂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