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石蜡大义剑斩亲郑庄公正名伐宋】
石厚刚以雷霆之势挫败郑军锐锋,便急欲鸣金收兵,众将领面面相觑,纷纷向州吁请示:“此刻我军气势如虹,正当一鼓作气,为何骤然撤退?”州吁亦心中存疑,唤石厚询问。石厚私语道:“此事容我密告主公,还请屏退左右。”州吁挥袖,令旁人退下。石厚遂低声道:“郑国兵力素来剽悍,其主更是王朝重臣。今日虽败于我手,已足显威名。主公新登基,国内局势未稳,若久战在外,恐生内忧。”
不久,鲁、陈、蔡三国使者相继前来祝贺胜利,一致建议班师,于是四国联军解围离去。从合围至解围,不过五日光景。石厚自觉功高,下令全军奏响凯歌,石厚,这位刚刚在沙场上崭露头角的青年将领,挟着一股初胜的傲气,如同一把淬火新生的利剑,熠熠生辉。眼见郑兵狼狈退去,他的眼中闪烁着满足与自豪,仿佛那阵胜利的狂风在他胸中掀起万丈波澜。
他一举手,指挥旗翻飞如龙,那股浓烈的胜意瞬间灌注到了每一个士兵的心头。只见他朗声下令:“全军凯旋!”声音如雷贯耳,字字激荡在天地之间,宛如一首高昂的战歌,每一声都敲击在众人的心弦上。
号角长鸣,震彻云霄,金戈铁马踏破战场的寂静。旌旗猎猎,映衬着晚霞如血,将士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个个昂首挺胸,犹如凯旋的猛狮,带着一身硝烟与荣光,浩浩荡荡踏上归途。
石厚骑马居中,身后是一片欢腾的海洋,前方是那繁华的都城,他的眼神中既有骄傲,又隐含忧虑。他在心中默默吟咏:“一战成名,万众瞩目。然而,权力似海,人心难测。今日之胜,能否换得明日之安泰?”
此刻,百姓们遥望那支凯旋的军队,耳畔萦绕着那首不知从何处传来的民谣:
“一雄伏首,一雄昂立,
歌舞更替战鼓鸣,
太平盛世,何时降临?
苍茫大地,谁能解答,谁人问鼎洛京?”
州吁听闻,叹息道:“民心尚未归附,该如何是好?”石厚答曰:“家父石碏,昔日位列上卿,深受国民信赖。主公若能请他入朝参与国政,地位必将稳固。”州吁遂精选白璧一双,白粟五百钟,派人问候石碏,并邀其入朝商议国事。石碏却以病重为由,坚决推辞。
州吁再询石厚:“尊父不肯入朝,寡人欲亲自前往请教,你意如何?”石厚回应:“主公虽去,恐未必能得相见,臣愿代您恳请家父赐教。”石厚归家见父,传达了新君对石碏的敬仰之情。石碏问:“新主召唤,所为何事?”石厚答:“只因民心不安,恐君位难固,欲求父亲献策稳定局势。”石碏淡然道:“诸侯继位,须得王朝认可方为正统。新主若能觐见周王,得周王赐予礼冠车服,正式册封,那么国民岂有异议?但需寻合适时机,先得有人疏通周王心意。”
石碏与陈国大夫子针交情深厚,于是割指滴血,写下一封密函,秘密派遣心腹之人送达子针手中。函中云:
衰朽外臣石碏顿首泣血,致书于陈国贤侯殿下:卫国偏隅,天降横祸,不幸发生弑君惨剧。此举虽系逆弟州吁所为,实则臣之孽子石厚贪婪权位,助纣为虐。若此二逆不除,乱臣贼子或将遍布天下。老夫年迈力衰,无力阻止,愧对先公。如今,二逆并驾驱车赴贵国,实乃老夫设计。望贵国能将其拘捕问罪,以正臣子之道,则不仅是我国之福,更是天下之幸也!
陈桓公阅罢石碏之书,目光炯炯,转向子针,只一句问道:“对此,子针如何看待?”子针凝视片刻,回应:“卫之恶,犹如陈之恶;今日来陈,恰似自投罗网,不可放虎归山。”桓公颌首,决断道:“妙哉!”
此时,州吁与石厚二人,浑然不知石碏之谋,昂然踏入陈国境地。陈侯派出公子佗郊迎,安排他们在客馆安顿,并传陈侯旨意,约明日于太庙会面。州吁见陈侯礼遇有加,心中窃喜不已。
次日清晨,太庙之中灯火辉煌,陈桓公端坐主位,两侧僚属排列有序。石厚先行到达,一眼瞥见太庙门前赫然竖立一块白牌,上书八字:“为臣不忠,为子不孝者,禁入庙堂!”石厚心头一惊,询问子针此举何意。子针平静答曰:“此乃我陈国祖训,吾君时刻铭记。”石厚听罢,暂时放下疑虑。
不多时,州吁驾到,石厚引导其下车,站立于宾位之上,礼官宣布入庙仪式开始。
朝阳初升,洒在庄严巍峨的陈国王廷太庙,铜锈斑驳的庙门犹如历史巨口,吞吐着朝代的更迭与人事的沧桑。庙前,那块冷冽的白牌在阳光下格外刺目,八个大字——“为臣不忠,为子不孝者,不许入庙”,似乎预示着一场风云变幻的戏码即将上演。
州吁与石厚趾高气昂步入太庙,庙内的庭燎熠熠生辉,映照得两人的身影愈发显得孤傲自负。陈桓公端坐庙宇深处,四周群臣肃穆无声,唯有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神秘的气息。
就在州吁手握玉圭,正要俯首行礼拜谒之际,忽然,一道凌厉的声音如晴空霹雳炸开,那是子针,他站在陈桓公身边,眉目间透出凛然正气,厉声喝道:“周天子有命,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