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世
林凡的前世是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工程师,一个四十二岁的高级工程师。如果要描述他具体的工作,最简单清晰容易被理解的描述就是:“领导需要干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就,就干什么”。这句话并不是不负责任的调侃,更多的是心酸和无奈。那时候他的名字还叫叫王一航。
如果可以,大部分人都不想改变自己,特别是频繁的改变自己。都想熟悉一个领域,然后一直发展下去。但王一航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市场,知识都高速变化的时代,不学习,不改变,某种程度注定被淘汰。所以他的职业生涯堪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二十五岁学校毕业,最初的工作,往好听说是逆向工程。测绘对手公司的产品,计算机建模,最终产品实现。这种不太上台面的工作,虽然没创新性,但长期从事,能让你在copy的过程中,思考原先设计者的意图。也是一种入门级的练习。后来,随着公司越做越大,不屑于再搞单一配件类产品的复制,粘贴。开始从事复杂的系统性产品研发。从一个功能单元,再到整个复杂系统设计;从开始的用户需求调研,到产品功能验证、跟踪运营服务。这过程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无疑更多、更杂。再接下来,随着市场的饱和,制造业产能的过剩,新产品订单越来越少。当时公司就提出一个口号就是“从产品到产品+服务盈利模式转型”,说白了就是做已经交付产品的维护保养和修理。这更是一个折磨人的工作,因为你不再是针对一个理想化的产品,经过长期的运用,每个产品的状态都不同,有些甚至难以用正常的思维去理解,要锁定故障位置,确定维修方案,要考虑性能衰退,确保产品能满足下一个运用周期。最后随着硬件类产品利润越来越有限,他们公司又提出产品智能化转型,他又开始成为一个码农。趋势预测、过程寻优、智能感知都能做个结合产品的功能开发。
身上若无千斤担,谁不想找一个从一而终的工作方向?谁愿意为了几两碎银工作内容180度掉头?所以王一航并不快乐的。而不快乐的原因,远不仅如此。过了四十岁后,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像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祥子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肯出力气,不沾染吃喝嫖赌这些恶习,就能数着每日的结余有自己的洋车,靠着踏实和要强摆脱那些老年车夫穷困潦倒的命运。有个踏踏实实的晚年。王一航年轻时觉得,只要自己钻研技术,有一技傍身,未来可期。他也能过上富裕安逸的生活,也能不用太刻意经营与上司的人际关系,体面安稳的工作。最终他们都被生活打了脸,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只不过随着时代进步,技术工作替代了原先的体力简单输出。起初他确实通过努力感受到了成功,工资、职称都有所提高。但过了四十岁,王一航越来越觉得自己如何努力,薪酬待遇都干不过单位那些只写PPT 的。自己熟识的年纪差不多的同事,在公司搞管理的,大部分早已进去中层;一直搞技术的,已经大部分在三十五岁以后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公司了。这让他觉得自己被孤立,自己没有成功。但又不知道怎么改变。这让他不断反思自己努力的意义,持续的精神内耗折磨着他。但他外表依旧坚定,规律的作息,保持每周去3次健身房。似乎不让别人看到自己内心的窘迫。所有的这一切,持续到发生那起意外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