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易水秋声
公元前227年,深秋时节的一个上午。燕国边境易水河畔(今雄安新区白洋淀畔)。萧萧的秋风卷的而来,扫荡着大地上的一切生机,草木枯黄,树叶凋零,易水瑟瑟缩缩流淌着,一队大雁掠过长空,向南飞遁,甩下阵阵哀鸣。
易水河上微波粼粼,远远望去一艘素船,正缓缓驶来,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不仅船上白帆遮盖,而且船上所有的人皆素衣白冠、神情肃穆。船上人和这艘船的冷杉白帆更衬托出易水的森森寒意。这些人如此装扮所为何来呢?原来站在船头之上的正是燕国的太子姬丹,姬丹是燕王喜得儿子。燕王喜二十三年(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燕王喜派太子丹前往秦国做人质,秦王嬴政对太子丹很不友好,经常无端羞辱太子丹。后来,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太子丹归国后,寻求报复秦王政的办法,但因燕国弱小,力不能及。
燕王喜二十八年(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国统一六国的兵锋已达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的安全。燕丹见此形势非常忧虑,遍寻天下勇士,准备刺杀秦王嬴政,几番努力终于觅得勇士荆轲,太子丹就尊奉荆轲为上卿,住进上等的馆舍。太子丹每天前去问候,供给他丰盛的宴席,备办各种奇珍异宝,还不时进献车马和美女任荆大侠随心所欲。荆轲禁不住太子丹再三催促,还未做足准备,便答应去刺杀秦王,所以今天太子丹渡易水是为荆壮士送行的。
不仅太子丹亲临易水来为他送行,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夏扶、宋意等人也都来为他送行。随行的还有太子丹为他刺秦的助手秦舞阳,秦舞阳号称燕国第一勇士,是燕国大将秦开的孙子,据说这小子十二岁就敢杀人。本来荆轲打算等朋友盖聂来,两人配合去刺杀秦王。但是太子丹等不及了,就把秦舞阳推荐给荆轲。士为知己者死,无论带上谁也是一条不归路,所以荆轲同意了。
随行而来的夏扶、宋意都是燕国的勇士,田光在给太子丹推荐勇士时曾说过:“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就是说,之前太子丹和谋士田光是做过详细的分析预案的。他们充分考虑到这些勇士到了秦朝的朝堂之上,肯定会激动害怕。要怎么样才能让秦王不发现勇士的激动害怕呢?只能选择荆轲和秦舞阳。
因为勇士夏扶一激动,脸就变红,勇士宋意一激动脸就变青,只有荆轲不会变脸色。秦舞阳虽然会变色,但他是变成白色,白色一般都不容易发现。所以荆轲最后选择了秦舞阳。高渐离是荆轲在燕国认识得最好的朋友,是燕国最著名的琴师,擅长击筑。筑是中国古代汉族击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荆轲和高渐离经常在市井中饮酒,酒至憨处,高渐离击筑,荆轲引颈高歌,二人一击一唱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
渐渐船已经靠岸,太子丹率众人弃船登岸。太子丹命随行仆人摆好香案,开始带领众人祭神,以祈祷荆轲此行成功。众人拜罢,太子丹起身斟满一爵酒,高举过头,白色的长袖在风中飘拂,“庆卿,燕国就托付于君了。我代表燕国父老谢谢你。”太子神色凝重,字字肺腑。荆轲俯身双手接过酒盏一饮而尽,抱拳承诺:“此去定不负重托。”这时击筑升起,原来高渐离已经席地击筑,荆轲和声高歌,霎时悲凉之声弥漫在易水上空。宋意、夏扶众人和声之间已潸然泪下。只见荆轲大踏步上前,面向易水,面向太子丹,面向满座好友深情地长揖,然后长铗在握,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声铮铮铁骨,字字热血沸腾,成为易水上空华夏大地回荡千古的壮士绝唱!
此刻,荆轲不知后果,更不想未来,只是毅然决然报太子知遇之恩,还燕国以太平盛世。此时,夏扶伤心至极突然拔出匕首刺向自己的胸膛,大声说:我既不能随荆轲同往,先于此与君壮行!说完倒地而亡。
荆轲整整衣冠,对着夏扶的尸体深施一礼,转向太子与众宾客,殊不知他们急切的心已经在催促着他。荆轲已经无法等待友人,只能只身赴秦。他突然仰天长啸,带着些许遗憾,荆轲与秦舞阳登上马车挥手扬鞭,骏马嘶鸣,车轮滚滚,瞬间卷起一袭黄尘。太子丹肃立,众友人肃立,目送荆轲的身影越来越远……
秋风萧瑟,易水波寒。荆轲带着秦舞阳和樊效期人头、一张督亢地图与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到秦国去刺杀秦王政。结局是毫无悬念的,荆轲功败垂成,也同时名扬千古。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