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共成长
八百多年后,有一个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诗人诗句里这么讲过:“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然后另一名科普作家就以这首诗里的“十万个为什么”为名出版了一本书,启发并引导了好几代的世界各国科普工作者,甚至一度成为科普出版物的代名词。
就像此时的秦盼兮一样,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哪个种族民族,对于任何未知的事理,人类的天性总是驱使着自己不断地问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
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得到正确的引导与支持,就将形成强大的科学发明动力,并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然,最后为了更容易被这个时代所接受,秦刚最后还是将这本书的正式书名定为更容易理解的《格致入门》,而原先写的“十万个为什么”则写在了书本的扉页成为副标题。
在这本入门的书中,具体能有多少个“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地方在于,在分析并探究这些“为什么”的背后,要给予其最基本的寻找答案的思路、方法与标准。
只要这种标准能够形成,之后的它,或许会像是吹落各地的蒲公英的小伞,携带着一把把可以打开人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指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一个个的“为什么”,作为科学探索之路上的照明灯盏,不断地向前延伸、向前照亮。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就在秦刚不断地撰写、修改、再编写的过程中很快过去了。
这天,谈建过来了,而且还带来了乔襄文,以及与他一同过来的一位术算夫子。
这位术算夫子名叫袁嘉,字良清,家里是临泽镇上的富户。
先前曾跟着乔竦在书院学习,通过了取解试后,两次省试都未中,于是就回去继承了家里的生意。
袁嘉天生对数字与计算十分感兴趣,之后自学了《九章算术》,又与账房打了多年交道,最后成为了临泽镇有名的财算家。
但凡有人想让家里的孩子学个账房的本事,大多都要想办法拜入他的门下,或者多少去找他交纳一点拜师礼,请他得空时能指点一二。
在规划书院将要专门开设术算这门课程之后,乔襄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袁嘉。
而对于术算这课能够进入书院,并成为正式的课程,袁嘉是喜出望外的。
所以,他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乔襄文的邀请,来做这个术算课的老师。
只是,与乔襄文深入讨论了一番后,他提出了两点担忧:
一是担心不会有太多的学生愿意学习这门功课。
毕竟,术算虽说是六艺之一,但毕竟已排在末位。除非是那些就想着学会后去做个账房的人,其他能有多少学生来学习,这很难说。
二是关于这门课程学习的课本,目前也就只有《九章算术》这唯一的选择。但这本书的晦涩难读也是出了名的。自学过的袁嘉深有感触,其实它真正适合的,应该是有了基础之后要进行更深度学习术算的人。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的话,没有合适的课本,而只靠老师单纯讲解的话,袁嘉想着再怎么也是无法教会更多的学生的。
而听乔襄文所说,他已经找人开始来编写关于术算课程的入门教材的话,袁嘉是不太相信的:
这术算的教材,哪是那么容易写的。
这边正说着呢,谈建就拿了他抄录完之后的《术算入门》前五章送过来了。
乔襄文匆匆打开一翻,顿时觉得一愣:这本术算书太不一样了。最让他感到神奇的地方在于,这本册子里讲述的内容虽然都十分新鲜,也是他之前所并没有学会的一些知识领域。只是这里面所写的每一页、每一行的内容,他居然都能看得懂,并且还没有理解方面的障碍。
于是,他赶紧将这本书稿交给袁嘉。
“良清兄你看看,这本书能否作教材使用?”
“术算…入门?这是谁写的?”袁嘉接过后,并不以为然地翻看着。
很快,对他刚才随口的一问没得到回答也没在意,因为他很快就被这本书稿中独特的体例,以及深入浅出的内容讲解而吸引住了。
大约能有半炷香的功夫,袁嘉一直没有抬头,埋头仔细地阅读着这册书稿,乔襄文与谈建也没打扰他。
“著写此书的秦老夫子何在?能带我去见一见他么?”袁嘉抬头说的第一句话就十分激动。
“写这本书的秦刚是我大哥,他并不老,就比我大一岁。”谈建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哦,良清兄有所不知。”乔襄文解释道,“写这本书的秦刚是我们菱川书院的客座教授,是一位还未加冠的年轻才俊。”
“竟有此事?你们是说写出这本《术算入门》的秦夫子还没满二十岁?”
“正是。不过我大哥很有本事,他现在还是朝廷新授的右宣义郎呢!”
面对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情景,袁嘉充满了惊喜与好奇,他当下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