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无欲人则刚
很大比例的粮食北输的责任,这样所导致的将会是全天下的缺粮与断粮风险。
而秦刚却提出了一个与新式炒钢法异曲同工的思路:索性就放弃要努力维持稻桑平衡的思路,也就假定江浙一带的田地全部改成桑蚕——尽管不可能。那么,在这种前提下,官府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全力从广南地区运输足够的稻米,建立好可以完全兜底的大粮仓,而这件事,恰恰就在他所掌管的催纲司的管辖范围内。
充足的占城稻的输入,会进一步地压缩江淮本地稻米的产出价值,农民也好、富户也罢,这种价值规律下,他们自然会作出最正确的选择。
“关于具体的田地分配,其实完全可以从官府的强行规定改成技术性的指导。因为,同一块田地,无论是一直种稻还是种桑,都会存在土地肥力逐年下降的情况。而只有采用稻桑夹种或者稻桑轮种的方法,才能一直保持田地的肥力。用这样的道理去说服农民,则要比直接官府下的规定强得多。”秦刚提了自己的看法。
“田地的比例调节非常复杂,就算是交给官府来操作,也未必能够做到完全精准。只要真的如徐之你所说的,把各地的常平仓以及各类官储工作做好,这广南的稻米可以充足地保障,并在合适的时间投放到市场之上,就完全不必要担心了。”秦观认可了秦刚的提法,却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眼下反而要担心以及要解决的却应该是,农民未必就敢去下决心种植太多的桑田。”
“老师说的是,眼下的农民,大多数都有着他们多年形成的眼光与长久的劳作习惯。贸然提出改粮为桑,绝大多数都是不太敢改变原来的种粮习惯。所以,我们不如在这里反其道而行之。”秦刚对此想了一个点子。
“反其道而行之?此话何解?”
“常规情况下,人们对于禁止去做的事情,往往都会天然地保持足够的好奇心。所以,我已经安排好了,从现在开始,四海银行在江南一带发放青苗贷款时,会特意加上一条规定:如若农民想将这笔贷款用于种桑养蚕的话,必须向银行特别申请,并且要在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而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农民在并没有申请的情况就自己悄悄挪用去的情况假装看不到。又或者偶尔检查到一两例时,会高高举起,严厉地训斥。然后轻轻放下,并不会收回贷款,只说下不为例。这样的话,反而就会有更多人能有推广扩大桑蚕的积极性了。”秦刚笑道。
“徐之,你在掌控人心方面,真是……”秦观不由地长叹道。
“其实刚才说的,都只是一些小小的手段。真正可以引导农民的,还将会是最终丝绸在市场上的收购价。”秦刚认真地继续解释道,“过去江南的丝绢大多销往京城、北方之地,相对起种粮,种桑再到丝绸的赢利比例并不具有太大的优势。如今,我们在明州扩大了南下海贸之路,就可以加大把丝绢产品向南洋等海外之地销售的数量。这海外的市场要大得许多,再多的丝绸产品也不会引起价格的波动,而且算上海运的成本降低,丝绸便可以长期保持较高的收购 价。只要能够把江南的等地丝绢价格拉起来,就不必担心老百姓不去考虑多挣钱的事情。”
“如此甚好。对了,徐之!”秦观想起另一件担心的事情,“你如今也是有了正式差遣的朝廷命官,又是与这市场交易息息相关的发运司衙门。我看刚开始时,你这生意之事还有所遮掩。但到现在,却是越发地不加掩饰。我看这两浙路官场上下,都已知晓明州的海贸、杭州的四海银行,都是你手下的产业。你就不担心有人因此而弹劾你吗?”
“真要有人弹劾了,那是章运使去操心的事。”秦刚不以为然地撇撇嘴道,“是他拉我出来帮他做事的,我帮他把事做了,他得帮我擦屁股,这事很公平。”
“你……”秦观竟一时语塞。
也是,要说为官之道,或者说是在朝局之中的生存之道,他的确还不如自己的这个弟子。
“再说了。我也关注了这段时间的邸报。”秦刚说道,“青苗法的这次推行,要是按照朝廷惯用的那一套方法,我们都非常清楚,最终会走成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在两浙路做出的这份业绩,对于此时朝堂里的价值,将是相当地重要。而这样的业绩,他蔡尚书想不想要?他章相公想不想要?想要的话,对我的弹劾又该怎么处理呢?”
“哈哈哈哈!”几个反问,竟让秦观一时之间,想为自己的弟子叫绝,前面刚赞过他对治下百姓的人心掌握,可是一转眼,表现出来的却是难度更高的对于上司加政敌的人心掌握。“章相公要是听到此刻你的言论,估计非得要气个三魂出世!”
其实,原先章惇与苏轼的私交关系还很不错,兼带与秦观之间的关系尚可。但不曾想到这次他的重新出山,竟然却是私毫不念其旧情,对于苏轼及其门下之众弟子,频下狠手,其报复行径之明显、心境狭隘之极端,令秦观对其感观尤恶。
尤其是在将苏轼贬至惠州之后,先是派出程正辅监察,之后又在朝廷大赦天下时专门强调“元祐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