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学政褒贬
面,家中甚至还有高俅帮着端王送来的帖子,虽然是可以排开日子再约定,不过一一地考虑清楚再亲自写上回帖,倒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秦刚这次回京前倒是提前给李清照去了信,并约好到了京城后自然还是要派迒哥儿出来传递信息。所以待落衙后回到麦秸巷时,李迒却是已经在家里等了好一会儿。
“十八叔!”李迒这次见到秦刚却没有急着说话,而且一直憋到了后院只剩两人时,才神神秘秘地开口道,“我姐明天下午要随我娘去城北舅舅家,地方是在新封丘门外大街的石子巷,到时候她会借口陪舅舅的小女儿出门玩,你到时候可否过来?”
秦刚算了一下时间,明天一早是大朝会,就算是有什么事情,也不会拖到下午,于是便与他约了个最迟申时的时间,李迒说在石子巷南面的袄庙斜街有家最为知名的李四家茶铺,在那里见面最好。
次日,十一月初一,朔朝会。
一如既往的枯燥流程正在进行之中,坐在上座的赵煦是已经知道秦刚回京了,心里还在想着如果今天朝会上秦刚要是有奏本的话,一定会找个理由把他留下来,以质询的方式和这个臣子好好地聊上一聊。
“臣有本要弹劾!”就在朝会进入尾声之际,突然一名御史走出了队列,而大殿上的众人一下子便都有了精神。
出来的这名御史,是新近投靠章惇的一个新人,当然这个新人也只是相对而言,能当个御史的,至少也在其它位置上也要锻炼了十几年,差不多能有四十岁的样子,有冲劲、胆子大,便会被放在这个位置上锻炼锻炼。
新入乌台的御史选择的第一个对象很重要,最好是能找个面生根浅、最好还早得罪过自己恩主的,理由也简单,面生的好下手,根浅的容易成功的,得罪过自己恩主的这样算是为恩主交上的投名状。
只可惜新人的毛病就是见识太少,以为挑中了秦刚这样的一个对象,恰好都符合这三个特点,却不知道当年就连大名鼎鼎的铁嘴张商英也曾在这个年轻的官员身上栽过跟头。
“臣弹劾集贤殿修撰、朝奉大夫、提举天下学政使秦刚,因私废公、罔顾圣恩,结交商贾、荒废职事……”听着这位新晋御史滔滔不绝的口述一定是拟过了好多遍的弹章之文,站在大堂最前列的章惇不由地皱了皱眉头。
虽然他并非是不认可对于秦刚的弹劾,只是觉得今天出来的这位未免有点太急太嫩了,而且弹章里所述的那些东西也都只是一些浅层的东西,并无太关键的实质内容,不说秦刚有没有准备,就算是什么也不知道的自己,随便用些言辞上的经验,就足以将这些弹劾之辞尽数驳斥了回去。
更不要说,如今坐在台上的那位官家,又是一个能对秦刚像是护崽一般地拉偏架的。
不出所料,这名御史弹劾的主体内容,无非就是指责秦刚上任后的一个月,跑回到之前就任的地方去游山玩水,甚至指责他是去环庆忙乎于自己人设在那里的生意产业。
之后,就像一篇已经确定了论点的议论文,总是要多堆砌一些论据的。
所以,又是捕风捉影地讲了秦刚此人在之前的鄜延大战中不遵经略安抚司之命、私自联络环庆、泾原之军冒险追击对手,又说他在军中行事手段狠辣,嗜杀无度——不是战报号称斩首上万吗……
秦刚此时正立于朝官的中间偏前之位,这次没有章楶陪同,前后左右都是他所不认识之人,尤其是在这御史弹章开始念起后,周围的人都稍稍与他让出了一点点的距离。
御史又臭又长的弹章念罢,赵煦就已经不耐烦地点了秦刚之名:“秦卿可有话说?”
“臣有罪!”秦刚先是站出列来,说了一句认罪的客气话,“罪臣蒙受圣恩,提举天下之学政之事,尝思这天下之大,以何为头?因孤陋寡闻,惟见过文风鼎盛之江淮浙闽诸地,以及战火余生之鄜延环庆境内,思前虑后,还是决定向圣上请旨,先行去西北尝试安民施教之策为宜。正所谓‘武功以定天下,文德以化远人’也,此去之前,也曾向圣上进言。”
“不错,朕甚赞此言!”随着赵煦这句话的说出,那位御史的脸色已经大变。这是什么意思?当众拉偏架么?
不过他还怀有侥幸之心,就算是你这次西去是有旨意在身,但看你到西北之后也没折腾出什么东西来,一句“结交商贾、碌碌无为”同样能够钉死你!
“臣在西北,知地方因连年兵火,民生困顿;战后重建,百废俱兴。地方官员,虽有重教兴学之心,但却总为无米之炊而难。臣尝思:建一学、聘一师,花费甚巨却仅能教育数十人。然若置一馆、备一书,虽些许投入却足令百千人获益。”秦刚接下来的这段话,却是说得不紧不慢,有条有理,听得许多大臣也是连连点头,“于是便利用这月余之时间,于环庆、泾原二路各州县,各建官学图书馆一座,由于馆内的正版校阅之经史子集花费不少,即由臣游说在各地从事商贾之亲友,于每处新建书馆各捐了百余册!”
此言一出,便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