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万历十四年走了,万历十五年来了,而林大官人已经开始盼着举办乡试(文科)的万历十六年了。后世人对万历十五年还是很耳熟的,因为有本私货满满的书名就叫《万历十五年》。单纯从年代感来说,林大官人对万历十五年没有多大感触,今年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兴风作浪的大事。不过对林大官人私人而言,历史上的万历十五年下半年前后有两件大事,海瑞和戚继光几个月内相继去世。想到这里,林大官人就对左护法张文吩咐说:“找三个头脑伶俐的伙计,过完年就出门去盛产棉花的山东拜访戚少保,问问戚少保有没有兴趣合伙贩运棉花到江南,利润给他大头。如果社团里没有合适的人,就去苏州卫里找,总能找到有北上经验的人。”张文虽然答应下来,但心里还是莫名其妙,坐馆这大过年的又是什么脑回路?林大官人叹道:“给戚少保找点事情做,免得守在家里郁郁寡欢,老年早逝。”然后又吩咐说:“再派人去南京看看海青天,告诉海青天,明年我就去南京参加乡试。而且我偏要在他眼皮底下拿一个史无前例的文解元,不信走着瞧!”张文:“.”坐馆您这到底是想让海青天活久见,还是直接“卒于官”?林家过年的团圆饭还是在林宋村老屋办的,范娘子和黄五娘各自抱着儿子,终于有资格来参加了。只说这一房,三代人男女老少加起来,也有个十七口人了,绝对称得上人丁兴旺。虽然林国忠老爹心里不服气,还认为自己是一家之长,但在事实上,家族的主心骨已经是林阿四了。阿大、阿二、阿三这些兄弟,大部分时间也在聆听阿四讲话。虽然坐在成年男性的末座,但遮掩不了林阿四挥斥方遒的气势。“今年不是考试大年,我不用去琢磨科举的事情,所以还是以社团事务为主。而且过去两年社团扩张迅猛,以粗放式增长为主,已经出现了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迹象。所以今年的总体方针应该是主动减缓扩张势头,实现软着陆,做到稳中有增。工作重心放在巩固基础、深化内部改革、加强人员素质、提高经济质量等方面。具体措施有五大条和二十小条,第一”其他哥俩不敢说话,大哥林时来揉着额头说:“别说这些听不懂的,你就直说让我们今年干什么吧?”林泰来只得收起了形势教育讲课,直接指示说:“大哥你把工程队扩充一倍,组建三队和四队。”然后对二哥林运来说:“你在上塘街和南濠街市管所锻炼了一两年,让伱去扬州,你敢去么?”林二哥露出了为难的神色,不敢接下这个重担。在他们兄弟几个里,林二哥算是最没魄力和野心的一个了。林泰来也没办法,又不能赶鸭子上架,只能先让二哥缓缓,“你在城市方便,那就负责给我修宅院园林吧!”然后林大官人又对三哥林福来说:“三哥你继续在木渎港当河快,工业园区就挨着木渎港,你就能者多劳,兼一个工业园区总监工。”这个倒是没问题,如此林大官人三言两语,就把自家兄弟今年的任务安排完毕。至于老爹,继续研究双季稻去吧!对了,红薯应该在这两年被人从南洋偷到福建了,回头可以想办法从福建弄点过来,让老爹研究研究。虽然这玩意并不是万能解药,根本不能一直当主食,但掺着吃也是可以减轻粮食压力的办法。过了正月十五,工业园区丝织场发布了招工榜文,并附带两大诱人条件。一是有济农仓免息借粮、优先赈济福利,二是实行固定底薪按旬发放制度。还没出正月,就迅速从苏州城里招到了五百熟练织工。不是只有五百织工报名,而是工业园区丝织场现有规模只能容纳五百织工。本来林大官人设想,开始直接上马二百张织机,结果没达到计划。因为织机成本昂贵,动辄十两银子起步,而社团还处于高投入时期,资金太紧张,结果只准备了一百张织机。林大官人也只能实事求是,先从这个规模起步。毕竟当前最重要的是把工业园区开张起来,进入良性的滚雪球发展模式。当前城里丝织工场的主流招工模式是日结模式,每天五分银,有点像后世日结一二百的散工。而林大官人之所以敢力排众议开出底薪制度,不仅仅是为了从城里吸引熟练工,主要还是因为暂时不担心销售问题。就丝织场目前这点规模和产量,都不用想冲出江南、走向全国、畅销海外。即便没有市场,只靠社团内部各单位的骨干人员也能消化很多,毕竟一千人背后就是一千户人家,更别说还有社团控制下的乡村、船户。退一万步说,就算社团内部消化不完,还有个渠道就是让官府出面收购了。总而言之,目前丝织场完全不用靠市场就能生存,林大官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直接把底薪制度安排上,只管埋头生产就是了。过了二月二龙抬头,位于木渎镇胥江南岸工业园区的丝织场就就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