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2 章
定州之外的各州兵力不够,出城和契丹的骑兵对上就是死。
结果就是契丹游骑在大宋境内肆意劫掠,定州的精兵被傅潜死死按着不能出战,只能任由契丹人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杀人放火劫掠百姓。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们是边防守军,敌军来犯他们出城对战,打不过退回城闭门坚守还说得过去,如今契丹强盗在大宋境内劫掠百姓,他们这些边防军连城门都不出合适吗?
主力军的将领被傅潜的反应气的半死,七十多岁的老将军范廷召苦苦劝谏求他赶紧出兵,傅潜就是不为所动,气的老将军怒极骂他胆小如鼠懦弱的还不如村口老妪。
按理说主帅被部将痛骂胆小如鼠连老妇人都不如都会羞愧的恨不得当场自杀,但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不管底下的将领怎么骂,傅潜就是不出兵,还理直气壮的说他这是在挫敌锐气。
契丹的骑兵已经把边境几州抢的差不多了,边地百姓损失惨重苦不堪言,也不知道挫的到底是谁的锐气。
如此清新脱俗的借口没法服众,军中对懦弱的主帅不满更甚,但是主帅不发话,他们再不满也不能发兵。
留在大名府的真宗皇帝本来信心满满的等待捷报,结果等来等去也没等到捷报,反而等到北地各州被契丹骑兵骚扰的苦不堪言,各州之间甚至到了连通信都通不了的地步。
真宗皇帝:???
真宗皇帝发现不对劲后也开始催傅潜赶紧出兵和禁军主力合击辽军,可是没用,皇帝催也没用,傅潜说不出兵就是不出兵。
他不出兵,范廷召就天天指着他的鼻子骂,骂的他实在撑不住了,只好给范廷召一万步骑让他前往高阳关汇合高阳关的守军夹击辽军,并且声称自己会在后方接应。
范廷召信了,老将军和高阳关的都部署康保裔商量好第二天合击辽军,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当天晚上他的部队被契丹骑兵偷袭,损兵折将无
力再赶往高阳关。
然而高阳关没有得到消息,康保裔按时率兵出击,结果陷入辽军的包围之中,主将突围失败战死,剩下的将士等不到救援,只能勉强从辽军的包围圈中撤退。
大军主动出击,出去的士兵十不存一,可谓是损失惨重。
康保裔战死,高阳关战败,所有人都知道罪魁祸首不是范廷召老将军,而是一直握着八万大军死活不出兵的傅潜。
答应派兵接应的是他,之后无动于衷的也是他,后来看到高阳关战事失败,信誓旦旦说出兵就是自讨苦吃的也是他。
要不是他不出兵,高阳关会败的那么惨烈?
大宋的主力军缩在城里不露头正和辽军心意,辽国派来试探骚扰的本就只有精锐骑兵,骑兵的机动性极强,出入大宋犹如无人之境,这辈子都没打过那么轻松的仗。
哦,不对,对面根本没派兵防守,他们不是打仗,就是单纯的烧杀抢掠。
于是乎,定州的近十万大军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契丹游骑兵杀人放火抢东西,抢完东西推着装满战利品的小车和劫掠的人口欢欢喜喜回跨过边境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过年赶大集。
高阳关战败之后,真宗皇帝还没有追究傅潜的责任,只是从御驾亲征的队伍中增派军队赶赴前线。
但是接下来主力军对契丹人在大宋境内肆无忌惮劫掠百姓依旧无动于衷终于把他惹火了,当即临阵换帅把傅潜那个老王八给换了下来。
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不过当时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
主帅畏战不出造成边关各州被契丹劫掠损失惨重,论罪当诛。
随驾群臣和军中将士联名上疏要杀傅潜,真宗皇帝这会儿又不合时宜的心慈手软了,念及傅潜以往的功劳到底还是留了他一条性命,只是将他全家都流放去了房州。
然而事已至此,换帅也难改战局。
辽军劫掠过后直接撤军,七十多岁的范廷召和其他将领引兵追击,斩首契丹万余级,仿佛已经扭转乾坤。
可这个时候蜀中又发生叛乱,益州神卫都虞候王均和戍兵不堪忍受压迫愤而造反,王均被拥立为大蜀皇帝,短短数日攻破汉州。
消息传到皇帝耳朵里的时候,起义军已经聚众十多万。
不愧是他们蜀中,果然是武德充沛。
对正在北方打仗的皇帝来说,这个消息一点都不好,当然北方也没什么好消息,因为主力军还没有参战仗就打完了。
辽军完成了战前计划,成功掠夺了大量人口财物,同时试探出了中原的深浅。
他们南下抢掠的时候宋军闭门不出,抢完了之后才冲上来几个老骨头追击,这说明什么,说明邻居家新上位的皇帝不足为惧。
战争发生在北方,影响最大的却是在西北。
大宋的兵力一共就那么多,大量往北方调兵,西北的兵力必然减少,凑巧又赶上蜀中叛乱需要调兵,党项李继迁直接趁这个机会再次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