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敲响大清灭亡的丧钟
视剧中演绎成慈禧指名道姓对十一国宣战,这其实是虚构的情节。”
他猜测慈禧估计是气疯了,要不然也不会失去理智看不清当前的局势。
“限两月之内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水陆各军入直隶地区代为剿平。”
“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会清政府。”
在慈禧战败后,慈禧的威望跌到谷底,再加上慈禧已经无兵可用。
“李鸿章替慈禧的错误决策背了黑锅,又帮她免去追责。”
“你慈禧只是小股东,明面上的掌舵人而已,哪有擅自做主的权利。”
朱棣:东南互保的大好局势,就这么被慈禧轻而易举的瓦解了。
戊戌变法可以说是大清最后自强的机会,一旦错过这次机会,大清灭亡的丧钟也将随之敲响。
就慈禧想要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的戏码,在他看来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他们老百姓看来,京城好歹也是都城,清政府派了重兵把守。
“对外宣称光绪病重,恐怕活不了几天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己打算册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为皇帝。”
“如若不然,他在前面与洋人谈判,顽固派在后方捣乱,他去了也是白费功夫。”
不过即便错过了推翻清政府的最佳时机,照这样下去,清政府的灭亡已成定局。
果然不出各朝统治者所料,苏晨接下来的话也证实了他们的猜想。
“再一方面,慈禧这时候只是光杆司令,就算她想追责也无力追究。”
以他对西方列强贪婪成性的了解,八国联军发动的这次战争很可能不仅仅只是为了消灭义和团,主要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瓜分大清国。
一个弄不好,趁着大清国改换皇帝的动荡时刻,说不定全国各地会趁机爆发更大规模的百姓造反。
“但当时也有许多官员支持义和团,比如原山东巡抚玉贤。”
“看到大相径庭的两封电报,督抚们陷入混乱。”
“后来刚毅跑到涿州溜达了一圈,回来也对慈禧说义和团枪炮不伤,犹如神明附体。”
“如此一来,慈禧要是还想维持统治,她就只能依靠地方督抚。”
“决定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为皇楚大阿哥,并计划于1月31日举行光绪的退位仪式。”
“李鸿章看到电报,知道事情闹大。”
他都有些无语了,手底下的大臣昏庸无能也就算了,作为实际掌权者的慈禧居然也能这么愚昧。
毕竟面对八国联军的威胁,慈禧要是敢责罚东南九省的督抚,只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戊戌政变后,慈禧伤透了心。”
“既然武卫前军打不过八国联军,他的武卫右军肯定也打不过,去了只是送死。”
“后来玉贤回朝述职,跟慈禧讲义和团扶清灭洋可以为朝廷所用。”
“收拾了南方军头后,铁良又被慈禧当做棋子,处处与北方军头代表袁世凯暗中较劲。”
“铁良时不时跳出来唱反调,让袁世凯气愤不已。”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就一直在战败,从来没有赢过一次和列强的战争。
“义和团运动最兴盛的时期,拆铁道、拔线杆,把北京对外联络的电线杆子都给拔了。”
“而让督抚们感到非常无语的是,就在收到宣战诏的同时,他们又收到了另一封意思截然相反的电报。”
对于清政府,对于慈禧太后,他们老百姓可谓是深恶痛绝,恨不得有人能够早点推翻清政府。
“路上耽误再加上办事效率低下,等到诏书下发到地方督抚手上时,已经是几天后了。”
“见慈禧又要废除光绪,各国公使随即再次强烈反对。”
“于是慈禧派铁良两次南下,打着清查各省财政和整顿兵工厂的名义。”
“并给李鸿章拍去电报,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
“8月13日,联军一万多人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
“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且宋庆指挥的武卫左军与武卫右军的关系又极好,很多军官私下里都是拜把子兄弟。”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对于李鸿章没能造反成为总统感到惋惜,一个个不禁暗骂李鸿章太过胆小。
“6月初,限期已到,各国公使见清政府无法控制形势,便决定组成八国联军直接出兵平乱。”
“毕竟东南互保是三藩之乱后,大臣首次公开联合对抗朝廷。”
他不禁微微摇头,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清国的末日。
“即一旦北京不保,慈禧死了,他就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的总统,主持东南大局。”
以大清国的实力,别说是八国联军了,就是随便一个西方列强,都不是别人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