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 这一次,他用心在演戏
inf
“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
这位来自蜀中,却唱着西部情歌的神秘人,第一次在公众面前露脸,一时间更是将《十面埋伏》的关注度给拉到了ax。
只不过和热热闹闹的首映礼相比,电影在上映之后,评价却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分化。
喜欢的观众,认为这是张一谋继《英雄》之后,又一部精品佳作。
不喜欢的观众,则毫不掩饰的表达了失望。
至于失望的是什么,那就观点不一了。
普遍的看法是,不知道张一谋到底要表达什么。
不像之前的《英雄》,主题鲜明的打出了“家国天下”的旗号,以杀止杀,以武止戈,还有中华文化中永远掩不去的大一统思想。
而《十面埋伏》就让人看不懂了。
早先张一谋表示自己要拍一部武侠片,可看过之后,感觉和武侠好像没什么关系。
张一谋又想用大的时代背景被拉升这部戏的逼格,结果,一番情情爱爱的三角恋,主角们腻腻歪歪的没有一个干正事的。
反贼不急着把皇帝拉下马,更不急着跟官府作对,当官的只顾着够大贼婆,也没把铲除反贼当回事。
唯一能吸引人眼球的,也就是张一谋最为擅长的色彩变化,以及电影里的那些打斗场面,特别是金捕头和刘捕头最后在雪地里的那一场大战,虽然依旧比不上张楚和李连洁的棋馆对决,可也觉得称得上精彩。
至于剧情方面……
首映的第二天,网络上已经是骂声一片。
张楚闷在家里看帖子,接下来的宣传,他已经和张一谋说过不参加了,马上就要去美国,参加《八角笼》的宣发。
网友们的帖子有的是在胡闹,有的则鞭辟入里,有的纯属跟着起哄。
其中有一条评论,张楚觉得要是张一谋看了,估计能气得脑淤血。
“《英雄》是一部有一流演员、一流武指、一流美工、一流摄像、二流导演和三流编剧的电影,所以毁誉参半,《十面埋伏》,这一次是一流的美工和摄像、一流的演员、三流导演和四流编剧,于是,这一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弱智与拙劣,达到了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让所有金酸梅奖的获奖电影都黯然失色。”
太狠了!
可赞同的声音却不少,从报纸媒体到网络论坛,好评渐渐消失,几乎一边倒的责骂、批评,直接盖过了公映前铺天盖地的宣传声势。
一些观众在倾诉对电影的不满,影评家们则如期收获《十面埋伏》重蹈覆辙的成果兑现,更有一些人发泄着对张一谋落马的快意。
让你牛掰,栽跟头了吧?
该!
张一谋在《十面埋伏》公映前大造声势,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但巨大的期望值与电影的现实之间存在着落差,于是责难与批评应运而生。
其实,跳出张以谋本人,从《十面埋伏》这部电影可以看到的是,中国电影面临商业转型的普遍问题。
只不过问题发生在张一谋的身上,大家还有兴趣去关注一下,而更多的烂片由于无声无息,根本无法引起观众的关注。
一个奇怪的现象正在形成,哪怕是一部被全民批评的电影,实际也意味着,它在商业上所取得的成功。
《十面埋伏》遭受的讨伐,实际上正反映了中国电影商业化的步履维艰。
以张一谋为核心的第五代导演,当初走上影坛的时候,也曾向商业电影作了坚决的拒绝。
张一谋可能在当初拍摄《红高粱》的时候,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他会加入到商业电影的大旗下,接受观众的考验。
商业电影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全盘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没有任何电影之外的因素决定着电影的品位高低。
商业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公平的竞争,也是一种通透的平台,更是强者林立的电影中心广场。
一切以观众的直接感受为基础,最大程度的调动观众的情感体验为圭臬。
商业电影更透明,形式上更简单,手段上更没有遮羞的幕布,更显示出对电影基本叙事能力的整体把握。
张一谋执着的跳入商业电影的大潮,算是冲在了第五代导演的最前头,他的成败得失,也告诉了人们商业片远非想象得那么容易。
也许张一谋早就有所准备了,只不过那是在《英雄》之前,《英雄》的成功,让他对自己的认知出现了误判,觉得只要仿照那个套路,大明星扎堆,高标准的制作,就能获得成功。
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