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艺术冠名新模式(4K二合一)
。”
而最右侧出现了闪电与狂风,几艘小船漂浮摇曳,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景象,欣赏者似乎能听到耳边狂风与怒涛呼啸。
范宁回过神来,摇头一笑:“其实,我这次还是会写一首印象主义风格的管弦乐作品。”
虽然也攀不上师承,也没艺术天份,但可以金钱开道啊,婚姻也是个不错的方式。
周围景象短暂地天旋地转,恍惚间,范宁似乎感知到了灵体栖息的世界意志高处,似乎有撕开了一条“通路”之类的倾向。
是的,今天的几家财阀集团,听闻范宁这个音乐天才在寻求“商业洽淡合作”,又有中央文化部门牵线搭桥为之背书他们都计划了一笔5000-10000镑不等的赞助金,且带上了家族未婚的千金一同参会,以期相识结交。
任何艺术家,包括“新月”甚至“掌炬者”的存在,也或多或少地受一个特定时代的影响。
谈话最先的确是这么进行的。
要么是艺术生涯中有过几种风格的转变,集前者之大成又开后者之先河。
范宁不会被任何音乐风格裹挟或局限视野,他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什么技法合适就用什么。
范宁笑着转身,看向他选定的三幅收藏画作的其中一幅。
这句话让众人眼前一亮。
——在这个发生着剧烈变革的旧工业时代,“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潮演变,时间线上是叠置交错的。
嗯,如果指挥先生觉得金额不够的话,那不妨再考虑考虑和坐你对面的那位年轻美丽的小姐单独商量一下。
个体难以超越历史,不管如何,他们身上总是有一个或几个属于时代的风格标签。
比如
范宁的灵感中已经情不自禁出现了其弦乐微弱的序奏与定音鼓敲出的海波滚动声,然后两架竖琴的恬淡音色渐渐与之相融,于是海空分界线的朦胧质感被圆号和英国管勾勒而出,一缕曙光预示着拂晓的降临.
就它了!
偶尔给听众来点印象主义曲目,也算是符合这个年代的时尚潮流。
“我?”面对这个问题,范宁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真是与蓝星上德彪西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大海》完美对上了。
伟大的指挥先生年纪轻轻就创立乐团,经济上有点吃紧实属正常,搞什么复杂的商业合作嘛,又不是商战生意,直接“打赏”赞助就完了。
“它令人灵感升腾,不是么?”
这是一幅海景,但画家将其做了三个部分的渐变处理,将现实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场景并置在了一起:
最左边的海洋黑蓝而深沉,夜幕有即将被缓缓揭开之象,天空是从灰到紫再到青色的渐变,极少而引人夺目的光辉在海平面跳跃;
艺术家这样具备深刻人文敏感性的群体,在当下实在太容易彷徨焦虑了。
他们要么是将某个艺术风格高度总结、登峰造极至神性的层次;
但艺术大师大多都“很有性格”,想邀请到“新月”的存在来为家族题献作品、出席活动、教导子弟,如果既没师承渊源,又没有足以被大师赏识的天赋,恐怕很难。能让各大非凡组织的高层邃晓者都客客气气对待的存在,没什么特殊原因的话,干嘛买你一家财阀的面子?
相比之下,“锻狮”或“持刃者”级别的伟大/著名艺术家,既有成为“新月”的小概率潜力,又有中等概率与“新月”人脉相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平易近人”一些。
这幅画的尺寸稍稍有些特殊,高度60厘米,宽度则有140cm,面积虽然在众多画作里只算中等偏上,但形状很宽。
种种思潮和风格激荡碰撞,该何去何从?
范宁忍不住诘问自身。
维吉尔态度仍然尊敬,尽管范宁似乎表示自己并不是印象主义者。
同一时期,有人恪守浪漫主义繁荣时期的学院派语汇,有人将浪漫主义往极致的巅峰推进,有人将习得的技法厚植于民族主义的土壤,有人追寻声色光影的迷离印象与情绪,或许马上也会有人顺势更进一步,彻底瓦解24个大小调和声体系
即使是到了“现代音乐”,也是一个泛泛的大杂烩概念,里面有新古典主义,有表现主义,有现代民族主义,“无调性”或“十二音序列”也只是一种技法倾向而非具体流派。
当范宁为印象主义命名,推动艺术历史潮流前行一步,又明确了关于“自我与时代风格关系”的命题之后,他觉得灵性层面有什么障壁破碎了。
“真的吗!那真是太让人兴奋了!”洛桑的眼眸闪出惊喜的光芒。
维吉尔有些庆幸,还好是闭幕演出是范宁自己来,不然自己可真承受不住“高开低走”的心理压力。
更何况到了新历9世纪之交,或蓝星上19世纪之交,艺术流派的发展已不像是以前从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