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中的那个情景一模一样。
小小的屋子,低矮的棚顶,一方书桌,和堆砌成小山一般的手抄经书,一袭白衣一尘不染的男子,还有跟在男子旁边,时时为他传输内力的女子。
男子好似不用抬头,便知道是阿幺一般:“你来了。”
“我不是除尘。”阿幺回答。
男子的笔一刻不停,嘴上却也不停:“是不是她,你不想先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男子说完这话,难得地稍稍放慢了一下笔速,对身旁的女子说道:“给她看看。”
说完,便又恢复了原来的速度。
那女子则停下了输送内力的动作,上前给阿幺行了一个礼:
“见过这位姑娘。”
嗯,至少看在称呼的份上,阿幺还是愿意看一看这个故事的。
那女子一挥手,便召唤出了一面前尘镜。
故事的一开始,是在一户体面的人家里,青梅竹马,龙凤花烛。
大婚,哪怕对于男人来说,也不是什么小事情,发妻是发妻,哪怕休妻再娶,再娶的,也和元配终究不一样。
新娘子漂亮,说话也柔声细气的,看谈吐,也是个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两人不是什么盲婚哑嫁,自然是开心的。
敬茶、归宁,姑娘从新娘子变成了娘子。
公公不管内宅的事情,小姑喜欢这个新嫂嫂,少爷也喜欢这个少夫人。
只有婆母,不满意这个儿媳。
倒不是她不好,只是她不是人家心中想的那个人。
出嫁的女子,虽说是娘家的客人,婆家的外人,但终究多少还是依靠娘家的势力,在婆家生存的。
婆母虽然生了儿子,在婆家站稳了脚跟,但向着娘家的惯性,却不会一时就这样消失。
她给儿子看好的姑娘,是自己娘家姐姐的女儿,也就是少爷的表妹。
表哥表妹,天生一对。
而姑娘是公公和自己的同僚定的亲,是同僚的女儿。
婆母是不懂官场上的那些东西的,所以她也不认为,一个同级的女儿,能给她带来什么好处。
但是她的外甥女,却可以巩固她在这个家的地位。
增加她在儿子面前的话语权。
所以她想赶走这个女人,把自己的外甥女安排进来。
她也不觉得姑娘有什么好的。在她看来,读过书的姑娘有主见,不体贴,不贤惠,她看这个姑娘,哪里都比不上自己的外甥女。
更配不上她那么辛苦生下来,那么辛苦养大的儿子。
也配不上她在这个家里,十年二十年一个人受的委屈,流的眼泪。
所以她一定要赶这个姑娘走,她要让她下堂。
和离不足以解气,放妻书弥补不了她的痛苦,她不要和离,她要休妻。
她在立规矩的时候,挖空了心思折腾姑娘,到处挑姑娘的错处。
达不到她的苛刻要求,就是礼数不周,被折腾生病了,就是体弱,但凡没有笑脸,便都是心怀怨怼,没有家教。
她不仅在家里折腾,还去外面说,弄得姑娘家里下面三个女儿都变得不好出嫁了。
软弱的少爷在规矩森严的家族里,被孝道压得直不起腰。
最先妥协的,还是姑娘的娘家,心疼姑娘在外面吃苦,想着若是要她在这个家再熬上个十年二十年,只怕是连命都没了也未可知,便提议和离。
公公想要阻拦的,可到底同僚之谊,兄弟一场,加上自己管不住自家的婆娘,心中有愧,最后还是放手了。
由公公做主,写了放妻书,让姑娘回了娘家。
姑娘是好姑娘,很快就又议定了一门亲事,预备着出嫁了。
阿幺能看得出来,姑娘原本是喜欢少爷的,只是那份喜欢,在无尽的折磨和无力的抗争中,逐渐失去了浓烈的本色,最后在无边的痛苦里,变成了寡淡无味的凉水。
没有温度,也没有滋味。
二嫁的婚礼没有初嫁的那么隆重,但该有的东西,一样都是不缺的。
新婆家没有公公,丈夫年岁虽然长了几岁,但待她极好,婆母虽然不喜欢儿子找了一个二嫁之女,但也乐意维持表面的宽和,也从来不多事,不挑刺,一家人也算是过得还不错。
“故而下堂,又三月,妇复另嫁,家中和睦。”
“然……”
然而,后来姑娘和丈夫一同参加某家孩子的满月宴席。因为宅院并不大,所以男宾女宾之间,只是隔了一张屏风,两边说什么,若是有心,都能听得见。
偏巧了,那天姑娘的丈夫和那少爷的桌子正挨着,两人的位置,差不多就是背对背,只是那少爷能看见姑娘的丈夫。
大概是不服气吧,少爷越想越喝,越喝就越想,最后就喝得有些醉了,端着酒杯,非要给姑娘的丈夫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