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故都的秋结尾+琵琶行序
【郁达夫也为我/党提供了许多援助,这样的人,是民族的义士,却是敌人的仇雠。由于汉奸告密,日本宪/兵开始全面调查他,郁达夫不得不开始流亡。
1945年8月29日,他被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此前的8月15日,日/军已降;9月9日,于南京举行签字仪式。天光似欲晓,他却无法得见。1952年,郁达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怎会如此?"
苏辙不受控制地睁大眼睛, “明明已经胜利了啊!”
苏轼亦是摇头,语带叹息: “寇贼本性,即使败局已定,也要困兽犹斗,将那些义士赶尽杀绝。”可叹郁达夫,为抗战奔走半生,却无法回到胜利后的国土。
唐朝。
李贺阖眸: “虽非马革裹尸,亦是为国为民,死而后已。”他佩服这样的文士。另一边,白居易忽然起身,将房中的纸笔俱拿了出来,神情郑重地铺纸研磨。对面的元稹奇道: “乐天兄你这是做什么?”
白居易一手拉着袖口研磨,一边答道: “此等义士,当为之赋诗一首。”元稹看了他一眼,打趣道: “不怪人家抢了你的位置?”
白居易停下手,摇摇头笑道: “戏言罢了,郁达夫有好文章,更有卓绝风骨,一介文士捐躯国难,7实是难得之英豪,令人感佩,我让贤让得心服口服。"
“乐天兄何必妄自菲薄,"元稹笑了笑,接着道, "不过你所言甚是,义士高古,我也来为他赋诗一首,略表敬意!"
白居易心情甚好,奉笔而上: "好,我二人同作!"
一旁的白行简看了看兄长又看了看兄长的好友: “那,我便为他作一篇传奇吧?”没有人听到这样的事迹能不动容,他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怀。未央宫。
刘彻愤愤地一拍桌案: "日本寇贼可恶如斯!那汉奸是什么意思,汉人的奸贼?"
他甚至无暇为后世自称“汉人”而高兴:“身为汉人不顾袍泽,竟帮着异族残害同胞义士,这等小人朕见一个砍一个!"
代入以下大汉与匈奴开战,有大汉子民暗通敌国谋害军将,汉武帝觉得肺都气炸了。
咸阳。
嬴政心下也略
有感叹: “战胜之后犹被除之后快,郁达夫为抗战之助力,必不只楚棠话中所叙寥寥。革/命烈/士,是指那些为抗/战牺牲之人?"
李斯道: “‘革/命’一词,出自《易辞》;烈为火猛,又有刚直、坚贞之意,此谥倒也恰
当。”
嬴政不置可否: "后世所谓‘革命’,似与《易辞》不同。"
但他暂时无法参悟其意,只好将目光投放到另一个关注点: “新朝初立便该表彰有功,敌寇1945年便已投降,怎么到1952年才追认?"
1945到1952,中间竟隔了七年之久,到底是因为什么耽搁了?
【《故都的秋》里,展现的是一个具有传统气质的现代文人独特的雅俗交融的审美趣味,对秋的叙述,对秋日清、静、悲凉的呈现,都有一种唯美的色彩,所以我们很容易认为郁达夫就是个忧郁的文学青年。但事实上,大厦将倾的时代里,但凡有一点良知的人,都无法独善其身。
他曾举起个性解放的旗帜,和郭沫若、和鲁迅等人一起,向着几千年封建思想掷下投木仓;又在国家存亡之际与无数志士共同战斗,无所畏惧地迎向敌人的屠刀;
他有忧郁萧索的情怀,又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狂猬之气,更有令人侧目的铮铮风骨!这些都共同组合成一个郁达夫。
另外,他还是个通才,除了散文小说,旧体诗词也写得非常好,简单看两句:
“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国殇”, "好是阳春三月暮,沿途开边紫藤花”, "曾因醉酒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最后一句莫名给人一种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感觉。
五四一代文人,既有写作新文学的能力,古典文学修养也很深厚,确实是新旧交替的一代了,大家感兴趣也可以看看。】
水镜下的文人学士眼前一亮,说到这他们可是专业对口了!
白居易停下笔细细品味着:“好是阳春三月暮,沿途开边紫藤花。造语清新、明白如话,真是深得七言绝句之妙!"
原以为郁达夫只是什么新文学作家,没想到也写古诗词,还写得这样好!他觉得彻底释然了。
“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国殇。真是沉痛又悲愤,郁达夫果然笔笔不忘救
时之志!”陆游对这一句实在是赞赏、感佩极了!
李白和杜甫也觉得不错: “这几句诗自然明畅,有以景写情,有以情绘景,确实可以载于诗谱。"
李商隐同样觉得喜欢: “曾因醉酒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这几句写得甚妙,风流之致堪比杜牧之!"
一心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