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美剧大世界里的骑士 > 第二千零六十七章 别扭的高卢鸡(求月票!!求订阅!!求推荐!!!)

第二千零六十七章 别扭的高卢鸡(求月票!!求订阅!!求推荐!!!)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这项口号和战略,以及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的行为,法国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用德国因为是二战战败国而被限制的“千载难逢”机会,使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真正领导者。然而,事与愿违,在美苏各自的战略需求下,法国的欧洲“老大”梦同样破灭了。法国想成为“欧洲大陆之王”,但苏联也同样有此意,所以,苏联借助于华沙集团牢牢地控制了东欧地缘政治。最主要的是,美国通过树立苏联这个“欧洲强敌”,利用北约这个军事组织彻底“绑架”了中西欧国家。而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法国人却发现自己“很尴尬”:在欧洲地面上,北约和华沙两大军事集团斗得不亦乐乎,而基本上没有法国什么事。

俗话说:权力大是因为做事多。而那时的法国在欧洲事务中已经无异于一个“高冷的旁观者”了。自然也就缺失了发言权。造成法国尴尬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价值观上不能放弃西方,所以也就不可能与苏联阵营有真正的“共识”。所以,法国那时充其量算是个东西方之间的“尴尬调停者”。然而,两大阵营的矛盾显然不是调停所能解决的。所以,法国在冷战时期只是“赚了个吆喝”。

冷战结束后,法国面对西方时“很尴尬”。原因就在于在冷战时期“脱离阵营”,但胜利的一方却是西方。也就是说,“功劳”不是法国的,欧洲也不是法国的。于是,浪漫的法国人又来了一次“华丽转身”。萨科齐上台后的法国彻底抛弃了戴高乐主义,转而于2009年重新加入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而此后发生的一件事却使法国的“功利主义”暴露无遗。也使美国对法国是既利用又警惕。

法国是2009年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而2011年就发生了北约轰炸利比亚并推翻了卡扎菲政权的国际大事件。对于法国在北约轰炸利比亚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西方一直忌讳提起。但多年后,由于反对马克龙提出的组建欧洲军计划,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以嘲讽的口气透露了北约当年轰炸利比亚,强行介入利比亚内战的“真相”。

根据斯托尔滕贝格的说法,当年并不是北约想推翻卡扎菲,而真正想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是法国和萨科齐。当时,北约尚处于“犹豫不决”之时,是法国率先轰炸了的黎波里。而北约为了体现出内部团结,也就不得不对利比亚大打出手了。显而易见,斯托尔滕贝格既是在嘲讽法国实力不济,也是在暗示法国“绑架”北约的“功利主义”行为。自那时候,美国也开始怀疑法国重返北约的动机,并对法国实施了警惕又打压的策略。基于此,法国又一次萌发了退出北约的想法。

有人曾评价法国说,自拿破仑之后,特别是普法战争之后,法国人的“高傲”就“变了味道”,已经不是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欧洲领导者。而每当历史节点时期,浪漫主义就会转化为“功利主义”。当然,名义上是“独立自主”,而实质上则是缺乏担当。这样的法国自然难以成为欧洲的真正领导者。一战后如此,二战初期如此,冷战中亦如此。

他们总是让自己看起来很强大,也表现的很傲慢,可偏偏就是没啥人乐意理他们,他们可以在北非搞一些小圈子,大家当看不见,大拿也仅止于此了。

高卢人的别扭,可不仅仅体现在针对国际事务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比如高卢人都不太喜欢美国人,觉得他们粗鲁,没文化。但偏偏身体很诚实,总是自觉不自觉的,跟着美国跑。

他们嘴里嫌弃美国,可偏偏又喜欢美国的文化。

非常的别扭。

至于法国文化……老实说,你现在去法国的电影院看,最受欢迎的,永远是好莱坞电影。至于法国本土电影……都特么被养废了,基本上除了文艺片,也就是文艺片了。

法国拍电影有补贴,而且是巨额补贴,于是那些导演全部被养废了,一股脑的去拍文艺片,觉得有逼格。然后压根就不会拍商业片了,少数会拍商业片的,也只能去好莱坞发展。

就这,一群中国人还特么鼓吹呢,想要政府出面补贴电影,特别是文艺电影……还好政府没答应,要不然中国电影绝对比现在还要垃圾,一群活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男人,还搁那自我意淫呢!(本人非常讨厌所谓的五代六代,基本就特么没一个能够好好讲故事的,一个个非要装逼,就特么不好好拍电影,就这,直到今天还有一群所谓电影人在那蛐蛐商业电影,觉得电影商业了不好,文艺电影才是特么的真电影……可他们偏偏又推崇好莱坞,好像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不是特么的商业片一样,这帮人说白了,就特么是买办,在他们看来,最好他们拍文艺片政府买单,然后商业片全归美国人,中国电影能在这帮孙子的‘照顾’下成长到今天,说实话不容易……但你要说有多少人出力了……也没有,艹,要特么不是好莱坞自己拉了,国产电影早特么没气了!)

总之,这个国家整体都很别扭,从民众到政府都是。

戴安娜在法国不显山不露水,结果去了美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