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悬刀
为此,江浙没少发生武装抗法事件,好些个被江浙各地官府推出去执行搜查杨二郎钦令的倒霉蛋绿袍小吏,都被愤怒的江浙百姓打死在了街上。
当然,最后都不了了之了。
而暗地里…
朝廷再未组织过任何真正针对杨二郎的大规模抓捕、围杀行动。
熙平帝连提都再未提起过杨二郎的名字,权当没有杨二郎这个人,也没有杨二郎杀宁王这件事。
而那日从淮安河段活着回京的各衙门官吏,也都被熙平帝下了封口令,严禁他们对外胡说八道。
当然,就算朝廷不下这个封口令,活着逃回京城的六司官吏们,也没有几人愿意再回忆那日淮安河段那血腥的一幕。
甚至有大批六司官吏,回到京城之后就上缴了牛尾刀,拿着积蓄回乡种地去了…他们别说是再拿刀,都是看到刀都会口干舌燥、双腿打颤。
此次事件,也是自熙平帝御极以来,大魏朝廷与独狼武林高手最血腥、最残酷的一次正面冲突。
其结果,又何止只是扇在熙平帝一人的脸上?
换句话说,连熙平帝都在一个独狼武林高手手里栽了大跟斗,换了其他文武大臣上,结果会如何?
喏,黄瑾的人头不是还在汴河里喂鱼呢吗?他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死太监和满朝文武斗智斗勇斗了七八年都不分胜负,这回前脚走出京城,后脚脑袋就被杨二郎拧下来了…
那死太监自个儿便是一位功力不弱的归真大高手,且还身处六法司官兵的簇拥之下,尚且是这个下场。
换了其他不习武、不掌兵的朝堂大佬,可不就死得跟只鸡鸭一样?
这个令无数掌权者,开始重新认识起那些独狼武林高手的杀伤力。
或者说,是整个朝廷都认识到了,当一位武功足够高、牵挂足够少又足够豁得出去的武林高手,决意不惜一切代价对朝廷发起报复的时候,究竟能够造成多大的破坏!
虽然像杨二郎这样的绝顶高手极少极少。
大魏一万万人口,杨戈这个等级的高手,把朝廷和江湖上数得上字号的绝顶高手都撂一起,都数不出二十人。
而这二十人里,似杨戈这样无牵无挂、孑然一身的独狼,有且仅有杨戈一人…
但万一呢?
那些江湖儿女散马无缰的野草一样,鬼知道什么时候又会从哪个犄角旮旯里蹦出一个独狼武林高手?
而且宁王是怎么死的,老百姓不清楚,他们这些身居中枢的朝堂大员还不清楚吗?
那厮连宁王的脑袋都割了,割其他文武大臣的脑袋,那还不是手拿把掐的事?
于是乎…
大魏朝堂在经过一阵空前紧张的短暂压抑气氛之后,政治生态忽然一下子就变得清明了许多。
原本党争剧烈,从京城斗到地方、从文事斗到武事的党同伐异政局,突然就缓和了。
朝堂上领头的各党派大佬们,开始虚以为蛇的相互恭维起来了,花团锦簇的小词儿说得跟不要钱一样。
原本因为政见之争迟迟走不出朝堂的利国利民之策,也大跨步的走出洛阳,走入大魏十四省…
尤其是那些涉及到“灾情”、“边患”字样的家国大事,只要一进京那就是一路绿灯,满朝文武,无论派系、不分文武一齐上马解决问题,没有任何人敢再在这些问题上借题发挥、上下其手,人人都想尽快把锅甩到别人手里、人人都想尽早平息事端别又传入了杨二郎耳中。
总之就是,整个大魏朝堂,上到熙平帝,下到七品的芝麻绿豆小官,谁都不想再听到的杨二郎的名字,谁都想尽可能的离他的刀远点。
新任内阁次辅王江陵的“一鞭法”,也终于借着这一股东风,顺顺利利的从朝廷落实到了地方。
若是换个时间,朝廷上下肯定是要闹起来的,毕竟“一鞭法”伤及的,正是官绅士大夫阶层的利益。
但当下,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先忍一时之气,且看他起高楼,且看他宴宾客…
面对此情此景,被杨二郎一巴掌糊得一脸懵逼的熙平帝终于回过味儿来了,他心头窃喜的嘀咕着:‘这一巴掌,好像挨得很值啊!’
然后就命西厂和绣衣卫送来相关资料,暗搓搓的计算施行一鞭法后的赋税,当他看到自己计算出来的那个大概数字,连他自己都不敢置信的使劲揉了揉自己的双眼,在确认自己并没有算错之后,他大笔一挥,一口气给自己规划了三座新宫殿,只等今年的赋税一收上来,立马就动工…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朝堂大佬们都这样忍气吞声了,各省各府的地方官们,自然就更谨言慎行了…
如果说朝堂大佬们,还只是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的话,那地方官们可就是“切肤之痛”了!
没见着江浙那边的空缺,朝廷都填了大半年了,至今都还有三分之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