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信心和希望
一个多小时后,车子开进了某个占地不小的种植园。
到了这里,终于能看到成片的绿色了,不再是乏味的土黄色。
虽然都是些小树苗,但是也比黄沙漫天的景象强多了。
车子在种植园里七拐八绕,最后在一片建筑群前面停了下来。
车还没停稳,邹文岚就迎了上来。
“江老板,真是抱歉,今天有一批培育的树苗要移交给地方的育林队,必须要我当场核验签字,并非有心怠慢……”
邹文岚脚上的雨靴还沾着泥巴,肩膀上也有扛物品留下的印记,看来是亲自动手干活了。
“邹教授,咱们就不兴这些客套话了,方便带我们参观一下吗?”江飞宇问道。
“当然方便,里面请。”
邹文岚热情地在前面引路,江飞宇三人抱着好奇的心态跟上。
在邹文岚的带领下,几人把整个培育基地参观了个遍。
整个培育基地还是挺大的,占地几千亩。
不过,百分之90以上区域都是室外育苗区。
核心区域是中心的那片建筑群,包含了工作区、实验室、育种室、育苗室、移苗区、宿舍、食堂等不同功能建筑。
整个基地,由邹文岚和另外两个老教授作为主要负责人。
另外,还有十多个教职工和几十名研究生在此轮换工作和学习。
当然了,仅仅靠他们几十号人也不可能种植几千亩地。
像碰到各种植株需要移栽时,他们也会在附近村庄临时雇佣当地人帮忙。
整体来说,这里的日常工作还是很幸苦的。
碰到人手不足的时候,连邹文岚这么大年纪的人也要动手干活。
就江飞宇沿途碰到的研究生,各个晒的跟个老农似的,穿得也很普通。
你很难从外表看出,这是些以高学历著称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跟那些在办公室里养尊处优的“专家”相比,他们的专业能力更加让人放心。
整个基地的核心工作,主要还是体现在抗旱植株的选育和大规模种植技术研究上。
不同植物在自然界的生长过程中,因为各种环境的影响,极小概率下会产生突变的植株。
这种突变的植株可能具有某方面的特性,比如抗旱、抗冻、植株高、抗倒伏……
育种培育的方向,就是人工模拟环境诱导产生突变。
然后,将具有需要特性的植株种子选出来,通过杂交培育获得具有多样特性的良种。
最后环节,就是实验大规模种植的技术了。
干旱地区缺水,如何提高水的利用率是永恒的课题。
同时,也要考虑地方生态平衡的问题。
比如,瓜类植物吸水量大,但是对固土培沙的作用不大。
你一片地区全部种植,肯定是不行的。
按照邹文岚的介绍,整个基地目前在培育的植物种类高达167种,能列入农作物的有32种。
人家这里毕竟是个享受财政扶持的国家级实验室,培育的主基调还是物种的多样性。
目前,他们这个实验室拥有各类专利技术63项。
邹文岚表示,只要江飞宇愿意在地方投资,这些专利技术都可以免费授权使用。
需要的作物种子,实验室也能平价提供。
你可能会疑惑,知识产权免费,反而是一些种子要收费?
对于邹文岚的团队来说,他们研究的技术,只有在干旱地区推广才有意义。
能够造福地方老百姓,也是他们从事这份事业的意义。
否则,这些技术烂在手里连废纸都不如。
至于种子收费,那是因为他们培育种子会产生损耗。
合理的收费,也是为了实验室能长久运行下去。
不得不说,这群农业科研人员是高尚的。
他们研究技术出来,首先想到的不是搞钱,而是推广出去。
种植实验大棚这边,入目所见都是各种瓜果蔬菜。
江飞宇随手摘了个西红柿,在衣服上擦了擦就往嘴里塞。
一口下去,汁液飞溅,是小时候熟悉的味道。
江飞宇一边吃,一边请教道:“邹教授,我有点不明白,既然你们的技术是成熟的,也多次验证过是可行的,向普通老百姓推广的难点在哪里?”
邹文岚解释道:“普通农户种植,最大的瓶颈是水资源的缺乏,咱们这边不仅缺水,有些地方深井打出来的水都是苦涩的,必须要专门的设备进行过滤,否则很难直接用来灌溉……”
接着这个话题,江飞宇提问道:“那么,大规模种植需要的水,从哪里来呢?”
“其实,咱们这里只是平均降雨量少,并不是不下雨,通过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