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
刚入春的徽县还添着些许寒气,连着后院的湘月潭上也浮动着一层薄薄的雾色,料峭春风裹着灰青石板,荡尽一切杂色。
忽而,板上纳入一搓影光,茶棕色的裙摆抚过石板,带起一阵风,青叶顺风入湖。视线往上,便是丫鬟纤细苗条的身姿,她端着托盘步态轻稳,迈过了门槛。
“呦!听青姐姐来了!”院内的小丫鬟打老远儿就瞧见了人,兴冲冲挥手招呼。
听青眉头一皱,“小点儿声!莫惊了娘子。”
小丫鬟闻言连忙噤声,悄悄扫了一眼内屋。
院内依旧静悄悄的,风动珠帘,银铃铛时不时轻摇相撞,玉珠子摇曳清灵。
透过半掩的纱窗,只见一少女端坐案前看书,容颜清丽,气韵淡明。
听青进屋后便瞧见书案旁的窗子半开着,正对着少女。
凉意入侵,将少女身上的半透明软纱褙子也吹得飘起来,薄薄的衣料鼓起,露出些许白皙柔嫩的肌肤。
“我的好娘子,这天儿可使不得开窗,前儿巧怜在外头吹了一个时辰,晚上就烧起来了。”
听青放下托盘,走过去将支窗的杈竿取下,合上窗,“都坐了三个时辰,不妨歇一歇,娘子仔细熬坏了眼睛。”
陆榕听着动静并未停下手上动作,继续翻了一页,“不妨事,左右也就清闲这几天了,内屋都收拾好了?”
“昨儿就好了,就剩书案这儿了。”
这几日因着郎主陆泽正任满回京述职,陆家上下都在收拾行李。
陆榕合上书道:“那就一并装……”正说着她突然想起什么,顿了下,“书案我自个儿收拾,左右也就些零散字画,你去问问前院,魏嬷嬷到了没?”
魏嬷嬷是母亲孟氏派来接她们回京的,估摸着今日差不多就到徽县了。
“是。”听青应了声,退出屋子。
待听青走后,陆榕起身收拾书案。她翻出一个大木箱子,将架上的字画书籍一一装入,摸到案几底下时敛了神,睫毛微颤,半响取出一个红玛瑙镶边的檀木匣子。
匣子里已经堆满了信笺,底下纸张的字迹遒劲清厚,显然非女子所写,纸张略微泛黄,明显有些日子。陆榕下意识轻触纸面墨迹,有些晃神,视线落到纸张最后一行: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即问近好。——清谨启】
已经半年没有音讯了,倘若回京,想来再也无法联系。
清风拂过屋檐,铃铛又响了响,少女合上匣子,将其放在箱底。一瞬间,她突然想起了这信的起初,她快满十二的时候。
当时沈相谋逆一案牵连甚广,官吏接连被贬,朝中人言可畏,如履薄冰。偏偏父亲陆泽正那阵子不知为何突然出了头,一封奏折直达御前。不出所料,父亲被指为“沈党”,外贬离京。母亲孟氏得到消息后更是指责丈夫多管闲事、连累妻女,夫妻两人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她知道,母亲一直自持身份,定然是不愿跟着父亲外调的,所以三年前她毅然而然选择跟着父亲来到徽县,也就是在此,她收到了一张字条。
那是一个干燥的晌午,他们刚到徽县一月有余。陆榕本是随意去书斋逛逛就回,谁知回了屋子才察觉自己遗了书,慌慌张张返回书斋去取。结果拿到书发现,里面夹了张字条,上有几行字:
【仁兄惠鉴,余观足下注解,另有一惑,不知允否。盼即赐复,清拜言。】
字迹遒劲清厚。陆榕心中一动,欣然回复: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
那年杨柳轻抚碧波,带走了京城的寒风与刺骨。徽县一片清波荡漾,墨绿色的湖水在春光下泛着点点星光,女儿家心思顺着湖水流到了城外桥头。
这厢听青绕过朱红走廊,穿过二门,走到一个面色红润的老人身旁,微微欠身,“陈管事,您亲自盯着呢,娘子让我来瞧瞧魏嬷嬷到了没。”
言谈之中显得同此人颇为熟稔。
“估摸还得一个时辰。”陈管事摇了摇头,嘴里吹了口烟,还砸磨着味道,“收拾好了?”
“自是差不多,里里外外忙了三天,才得空偷闲。”
“大丫鬟嘛……自是辛苦。”陈管事点了点头,又瞅了瞅周围的梨树,起了另一个话头,“这儿倒是个好地方,比那京里头强!”
听青笑了,问道:“舍不得了?”
“咱哪有吱声的劲儿……”陈管事叹了口气,“回京这事儿……唉……”
都高兴不起来。
这自然是有缘由的。他们都是陆家的家生子,当然是跟着主子们从京城到徽县来的。按理来说,能回京见见自己亲人是件高兴的事儿,但主子家情况复杂,真见面了都跟炮仗似的不消停,夹在中间也受罪,里里外外不是人。倒不如这一头,京城一头,都清静。
“算来魏嬷嬷我也有三年都没见着了。”
“夫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