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攻高句丽的三个问题
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地属于东亚温带季风气候。
这个知识点,李恪早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了。
这种气候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四季温差极大,最大的地方能达到二十多度。
而一旦进入冬季,这些地方的温度通常都低于零摄氏度。
试问,在这种天气里,唐军怎么和高句丽那些早已习惯冷热相差极大的士兵作战?
气候变化引起的水土不服,乃是第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那我们速战速决不就好了?正如殿下之前所言,高句丽,新罗,百济共安一隅,士兵不足十万,人口不过百万,难道我大唐士兵在山地炮的帮助下还不能横扫?”
杜如晦质疑到。
这话可是李恪自己亲口说的,说高句丽不足为惧。
而现在又来说这些,岂非有些危言耸听,醉翁之意不在酒?
然而李恪却是摇头道,“不不不,我的意思是,在正常交战的情况下,我大唐兵锋所指,无人可挡。”
“可大人想过没有。”
“既然我们知道高句丽的军事力量无法与我大唐比较,那高句丽自己难道会不知道?”
“还是说,大人以为他们会装作不知道,非要和我大唐军队硬碰硬?”
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能杀死容留王,而扶高武为王,那说明此人还是有点脑子的。
在这种情况下,高句丽又频繁异动,也说明高句丽已经在准备迎接大唐的进攻。
所以难道高句丽会不知道他们的军事实力比之大唐相差甚远么?
“殿下的意思是,高句丽此次面对我唐军,会坚壁清野,已待冬深?”
联系到之前李恪说的季候的问题,杜如晦当即就反应了过来。
高句丽要想打败唐军,唯一的办法就是坚壁清野,等到深冬到来。
到时候极度的苦寒会迫使李世民不得不退军。
“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倘若高句丽不坚壁清野而主动出击。”
“那岂不正中我们下怀?他们要是敢主动出击,在殿下发明的山地炮面前,他们能翻出什么浪花?”
还没待李恪说完,杜如晦就迫不及待的质疑了起来。
可谁知李恪却白了他一眼,继续道,“辽东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再加上高句丽经营多年,而我军长途跋涉,若高句丽主动出击,他们掌握着主动权,能进能退,能打能守,又或者进行游击战,不与我唐军主力硬碰,只选择依靠地形进行偷袭,到
时候就算山地炮的威力再大,你还能给他们把一座座山都削平,一道道山谷填平?”
前隋倾尽全力远征高句丽而无功而返,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
远征毕竟远离了自己熟悉的地域,在陌生的土地上作战,情报的多少,充足与否,以及战事的主动权都相当重要。
高句丽以逸待劳,先掌握主动权的话,唐军就会陷入被动。
这对远征大军而言,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此处倒是要好生计划周详才是,若高句丽当真只搞偷袭,拖延战时”
杜如晦也不傻,岂能不明白李恪此言的道理。
“还有第三个问题。”
李恪忽的提高了音量。
杜如晦闻声一怔,脸色更是严肃起来。
“如果我大唐打赢了,之后该怎么办。”
“那自然是如殿下一般在当地设置都护府,派兵驻守,教化万民,以共天子。”
杜如晦想都没想就回答到。
当然,这固然是实话。
因为李恪在塞北就是这么干的。
可李恪对此回答却只是不屑一顾。
他甚至很是纳闷的看着杜如晦问到,“其实我很好奇大人这种智商是怎么混到今天这个位置上来的。”
“我
?”
“诶!我只是就事论事,没有看不起你的意思。”
不待杜如晦恼羞成怒,李恪当即摆手示意。
接着,他又道,“打输了,我大军灰溜溜的逃回来,自然是不用去考虑该怎么办了,该修生养息的修生养息,该养精蓄锐的养精蓄锐。”
“可一旦打赢了,偌大的沿海之地,还有一个半岛,那可都是地盘,设置都护府自然可行。”
“可再之后呢,你怎么就敢保证你设置了都护府,当地的百姓就能臣服?你说教化。好嘛,如何教化?教他们识字读书,仁义廉耻?那没个几十年的时间是决计办不到的。”
“而今陛下春秋鼎盛,自是不用担心这事儿没人去办,可一旦陛下咳咳你敢保证后世帝王还会如此看重对高句丽当地的教化以及治理?我大唐岭南之地还蛮荒遍野,你跟我说教化高句丽?”
“要想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