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马登的逆向操作
会德丰股票经历了整整一周疯狂的暴涨期,其股价在短短这一周内,就实现了接近三倍的涨幅。
公司市值更是一举突破到了 13205亿港元的惊人数字。
尽管如此,会德丰的股价却依旧没有出现回调的迹象,反而在每天收盘时都有略微上扬的趋势,仿佛进入了一种稳健的慢牛行情。
值得注意的是,会德丰目前高达130多亿港元的市值,已经让它在港城数百家上市公司中成功挤进前三甲的位置。
而这一成绩也使得它仅仅次于汇丰与怡和两大巨头企业,成为港股中名副其实的妖王股。
看到这份关于会德丰的市值报告,陈飞内心很清楚,这个市值不过是虚胖而已。
没有明确盈利来源的会德丰,此时根本不值这个价。
虽然会德丰的股价一路上涨,但这种涨势可能更多地受到市场炒作和资金推动的影响,而非基于公司实际业绩和价值的提升。
然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他们往往只看到股价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背后的真实情况。
会德丰股价的涨幅不可能长久下去。
必须赶在股价下跌前,完成资源整合。
值得庆幸的是,陈飞对于这件事早就有所准备,因此在过去的一周时间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处理会德丰事务当中。
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陈飞与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展开合作,并派遣大量的会计师进驻会德丰及其旗下所有相关公司,以便对其全部资产进行全面统计。
经过整整一周的紧张工作,终于取得了初步成果。
然而,要想得到更为详细和准确的资产统计数据,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逐步推进。
陈飞看着俐汁送过来的这些详尽的调查报告,随意挑选了其中一份开始阅读。
这份文件内容繁多,涵盖了会德丰旗下的七家上市公司的信息。
陈飞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才将这些报告仔细阅读完毕。
当他放下最后一页时,不禁皱起了眉头。
心中对会德丰前任董事长马登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无奈。
如今,整个世界都已清楚地意识到航运业正处于长期的大萧条时期,船运业务异常冷清,几乎无人问津。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连赫赫有名的“船王”包玉冈也感到了压力巨大。
为了确保自身利益,他不得不大规模低价抛售船只,放弃海上事业,转而投身陆地产业。
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马登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
他无视董事会的强烈反对意见,凭借其在会德丰集团内部的威望和影响力,毅然决然地大规模进军船运行业。
包玉冈所出售的大部分船只,都落入了马登之手。
不仅如此,马登并不满足于仅仅收购二手船只,而是积极在日本、西班牙和丹麦等国家下单定制新船。
截至1982年初,他麾下的会德丰船务公司船队已经迅速扩张至35艘,总载重吨位达到惊人的150万吨!
然而,船队的扩大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业务,现实无情地打击了马登的雄心壮志。
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下滑,市场对船运服务的需求急剧减少,这意味着马登的船队无法获得足够的业务来维持运营。
结果,大部分船只只能无奈地闲置在码头,成为一堆昂贵的废铁。
而会德丰背负的巨额债务中,有超过六成的部分竟然源自这些看似庞大的船队资产。
马登的逆势操作,不仅没能让会德丰变得更强,反而把会德丰拖入了债务深渊。
根据这些详尽的调查报告,可以清楚地看出,会德丰在过去的发展战略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特别是在马登和大股东张无良之间。
马登敏锐地察觉到政治危机的来临,他坚信应该将公司的重心转向海外市场,并大力发展船运业。
然而,大股东张无良却坚持认为应该集中精力发展港城的地产业务。
这种分歧导致了会德丰内部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派别。
由于双方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最终使得会德丰陷入了分裂状态。
马登家族掌控着母公司会德丰,同时还负责管理会德丰船务、联合企业、连卡佛等四家上市公司。
他们的主要业务包括船运、贸易和百货零售。
相比之下,大股东张无良则专注于经营置业信托、联邦地产、宝福发展、夏利文发展等四家上市公司,其核心业务是地产业务。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杂乱无章的产业,如金融业务,则全部归属于会德丰旗下。
会德丰在海外在全球各国有40多家子公司,以及在全球投资了200多家产品供应商公司,占据一定股份,比例都不算大。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