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历史包袱
,嗓子干涩难耐。
两人正要说点什么,跟在后面下了私人飞机的秘书黄漪漪说道:
“那边的车,是来接我们的吧?”
“应该是!”
金尚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果然,不一会,从车上下来的洪仁全和二姑夫张华招手。
“这边这边!”
坐上小车后,出了站,又换成了平稳的中巴,几人喝了点水润润嗓子,才稍微舒服一点。
“有点不习惯吧?刚来难免的,过两天就好了。”
洪仁全笑呵呵地说着,金尚不由得说道:
“没有到难受的地步,可要是一天到晚都这么个样子,着实有点难熬。”
“这里是工业区嘛,胶东半岛石油化工最密集的城市。”
全国第二大油气田,华北最大的能源化工基地,近半个世纪以来,为华北、华中,华东地区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哪怕这些年钻井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越来越高,依然无法忽视它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这三十多年来,为了改善黄河口的环境,当地也做了不少左右成效的建设。
多年以前,这里什么样?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种九不收,糠菜半年粮!
这片由黄河入海淤积而成的土地,是东部沿海盐碱化程度最高的几个地区之一,整个胶东半岛千万亩上下的盐碱地,这里就有约三百五十万亩,超过三分之一。
如今这里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灌溉设施,沟渠遍地,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上农下渔,深沟条田,平整地块,集中连片,节水高效,宜机作业,这不仅仅是埋头苦干能做到的,还需要工程,生物和农艺等支持,什么暗管排盐,坑塘蓄水,低压强排和水肥一体等,很多手段,都是技术人员和当地农户千辛万苦摸索出来的。
就连二姑夫张华这个专家,在给金尚的文件里,也盛赞了这一模式的优越。
俱轮泊的成功经验,是不能生搬硬套到这里使用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各地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土地条件相差极大。
总体而言,北方偏盐,适合作物生长,南方土质略偏酸,相对而言略差。
人类文明起源于温带,多在北方,驯化的作物自然也是不喜酸性土质的。
有一句老话叫做“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松树和柏树,都是喜欢偏酸性土壤的,与之类似的,还有桑树之类。
南方很多地区有诸如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是很少有人会说土地肥沃,相对而言,北方土地确实要更适合种地,且大平原较多。
至于湖广和江南等地为什么会成为鱼米之乡,妙就妙在这个“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尤其是雨热同期这一点,简直是得天独厚,老祖宗能将农业文明发展到巅峰,雨热同期也至关重要。
简而言之,就是光照强烈,气温升高的时候,也是雨水充沛的时候。
与之对应的,还有“雨热交替”、“雨热不同季”,为什么偌大的北美和非洲在古代压根不适合种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夏季阳光强烈,万物生长的时候,是旱季,雨水稀少,灌溉不利,而雨季到来的时候,作物生长的黄金期早就过了。
所以,传统的男耕女织,种地养蚕,四季轮转这种理所当然的事,其实是老天爷的馈赠,世界上很多地方梦寐以求却求而不得。
回到东营这片土地上,虽然石油化工以及配套产业的污染有点严重,但也不是不能解决。
本地绿化率高,防风林,行道树,堤坝固土,经济速生林等不少,一部分盐碱地经过多年治理,已经变成了熟地,亩产千斤的上田也有不少,而寸草不生的重盐碱地,自然也有很多。
本来就是重点垦植区,金尚和张华想来这里做试点也很正常,这么多年过去了,临河滨海待治理的土地还多着呢。
只是……
“看了姑父的调查资料,我才知道,这一行的水有多深。”
“不试一试,哪里知道咱们玩不玩的转?”
张华咧嘴一笑道,
“这里本来就有几个农牧场,产值嘛,超过一亿的都不多……”
其实有几千万的总GDP,已经很可观了,以前的张华家里就是这种,只是这几年生意做大,眼光高了。
第一产业的产值和经济带动量本来就很一般,比不了动不动就几十亿几百亿的大型石油化工。
可问题是,这几年关于环保和碳排放的压力越来越大,管得越来越严,当地想要转型也是理所当然。
整个东营,搁在半个世纪前,就是个不毛之地,一个黄河口岸边的小渔村罢了,因为附近发现了大油田而骤然崛起,和西部那些发现了煤炭、贵金属和天然气而一夜暴富的矿业企业城差不多。
“您说的地方和企业的关系,一直就这么差?”
“说差已经很含蓄了,完全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诶?”
迎着金尚的目光,张华有些无奈地说道:
“崛起太快,从一个贫穷的小渔村,成为一个全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