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头
张方初本就因调查的事心绪不佳,傍晚见到韩清露之后,更觉悒悒,可还是不得不同谢晞一起参加县里几个大户为二人举行的夜宴。谢晞依旧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却是心不在焉、烦闷无比。酒过三巡之后,终于寻了个借口,先行离开了。
回到驿馆,推开房间的门,他就看到桌上茶壶底下压着一张纸。张方初关上门,又走到窗边探出去看了看,这才回到桌边拿起了那张纸,纸上只有七个字,字迹清秀好看: 戌时末,榆林巷——韩。
榆林巷就在驿馆附近,是一条短巷子,张方初借着月光走到巷子口等了片刻,巷子另一头出现了一个黑影,朝他比了个手势。他略想了想便跟了上去,不远不近地缀在后面,左拐右拐地绕了一会,终于在一个僻静长巷里停了下来。
那黑影摘下脸上的黑布,正是杨绰,他推开巷子里的一扇侧门,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张方初走进门,发现是个挺大的院子,但许久没有打理过,杂草丛生,花也都已枯败了。
“张大人,请进来说话吧?”庄靖云站在堂屋前的廊檐下朝他拱手。
堂屋里,只中间放了一张八仙桌和四条凳子,桌上点了一支蜡烛,韩清露正坐在朝着门口的主位上向他微笑,张方初走过去在她对面坐下了;庄靖云轻轻关上门,也在桌子另一边坐了下来。
张方初年三十有三,在朝堂上也算是很年轻,能在这个年龄做到四品,虽离不了家世关系,主要却还是本人左右逢源的性格,使他成为了乾德帝平衡朝局的受益者。此时他虽然心中不郁,面上却仍是一派和煦:“韩姑娘恐怕找错人了。”
韩清露:“张侍郎已经知道我们为何找你?”
张方初一笑:“听说太和诗案的两个当事人以及孙承泽都与溪云楼关系匪浅。这位就是庄尚书家的公子吧?尚书大人可知你来了此处?”
庄靖云拱手谢罪:“形势所迫,隐瞒了身份,还请张侍郎恕罪。至于我大伯,他虽然知晓我在此处,但我所言所行皆与他无关,若是因此行获罪,我爹自会清理门户,不会连累大伯。”
张方初摇摇头:“有关无关,可不是你和庄尚书说了算那!今日你们也找错人了,我来此地是为圣上查明实情,而不是为太子脱罪。”
韩清露笑了:“那就没有找错,今晚之所以请张侍郎过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相信张侍郎为人方正不阿,绝不会放任奸恶之辈肆意污蔑国之储君。”
张方初听了这话,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沉默地看着韩清露,右手食指不自觉地轻轻敲击着桌面。
庄靖云:“张侍郎明知我们的目的,却还愿来一见,也正是知道太子是被冤枉的吧?”
“我本来确实认为太子极有可能是被冤枉的,”张方初开口了,“但今日我与谢晞走了大半个县,证实了知县王木沅并未虚报灾情,莫说九成税,减五成税都多了;而且赈灾粮也远超所需,王知县也承认,多出来的赈灾粮现在还存在义仓里作为灾备粮。”
韩清露:“表面看确实如此,但张侍郎不觉得奇怪吗?太子在其他县的减征赈济大体都算合理,为何却突然给辛城县放了这么多?就为了收买一个县的民心吗?”
张方初:“我知道你们的意思,你们觉得太子是被人蒙蔽了,可是现在人证物证俱在,而且除了辛城县自己上报的灾报,太子自己也派人勘察过灾情,试问,他是如何被蒙蔽的?你们又有何证据?”
“太子确实派人来勘察过灾情,”韩清露肃容道,“三个人,亳州司法参军刘书惠和两个厢兵队长,都在太子离开后半年内相继死亡了,勘疏也找不到了。”
“那两个厢兵也死了?”张方初诧道,“怎么死的?”
韩清露:“据说都是病死,张侍郎信吗?”
“......”张方初默然片刻,“既然是病死,那就是巧合了,水灾后因疫情而死的也不在少数。”
韩清露:“有这么巧吗?勘灾本该由户部派人前往的,为何顾诜却以户部人手紧缺为由,一个人都没有派给太子?吴孝安既然早知辛城县的事,又为何不早早向知州或监察官举报?这种对太子大不利的事,顾党定会乐见其成,根本不会有人拦他。”
张方初:“韩姑娘还是牵强了,当时户部确实无人可派,这点顾诜并没有说错,那时除了亳宿两州的水灾,还有多地也发生了水灾、旱灾、地动等等,而且西北边疆也正有战事,莫说户部,其他几部都无人可派。至于吴孝安为何等到现在才出来弹劾,两位可以自己去问问他,兴许是为了博个升迁吧。”
庄靖云与韩清露对视一眼,接道:“那张侍郎可知,太子殿下曾想亲自去辛城和太兴两县核查灾情,却被施平劝阻而去了其他县。”
“呵,”张方初笑了一声,“这话是听太子自己说的吧?如何确证?”
庄靖云又道:“那么,施平一直陪同在太子身边,为何却偏偏在辛城灾报送来时离开了?这么多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