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景事事非
宣承六年十月廿七,汝临城门大开,知府及守将列阵于外,只听得不远处马蹄声阵阵,一片黄沙扬起,渐渐显出人影来。
魏荆看着领头的那人,笑意渐渐深了深,一旁的人却有些迟疑,转头道,“岐王殿下来的,倒真是快。”
“算算时候,也该来了,”魏荆看着黄沙中渐渐明了的面孔,仍是笑着,语气却颇有几分深意,“若再不来,便该让人怀疑这位岐王殿下的诚心了。”
待得沙尘退去,沈鹤朝看着远处乌压压的一片,目光凝了凝,望向最前头的两人。
那最前头一身紫色衣裳的,自然便是带兵镇守此处的镇南将军——魏荆。
“魏将军,”沈鹤朝翻身下马,拱手行礼,“行路匆忙,未曾与将军说明,如今将军这般阵仗相迎,倒实在是让本王惭愧。”
他此行的确是为请罪,却不代表他忍得旁人窥探行踪。
“哪里,”魏荆应声,笑意渐浓,“平章之乱方平,殿下近日奔忙至此还挑时候来此寻微臣,实在是令微臣受宠若惊,只得出城相迎,以表谢意。”
说着,他顿了顿,又接着道,“平章到此十余里,算算时日也该到了,昨日大雨,想必旅途奔劳,不如殿下随下人先去休整休整,免得染了风寒。”
“也是,”沈鹤朝捻了捻沾湿的衣袖,应了下来,“那便有劳了。”
“无妨,”魏荆忙道,身侧的手招了招,后头的人便上前来了,“汝临此处军务繁杂,臣这几日又堆了些公文,实在是走不开,只得晚些再招待,还望殿下莫要见怪。”
“怎会?”沈鹤朝眸色深深,面色却未改,“此行匆忙,并未提前告知,倒是添了不少麻烦,想来,该是我的罪过才是。”
“殿下言重了,”闻言,魏荆忙躬身道,“那,微臣先行告退。”
沈鹤朝拱了拱手,身子弯了弯,算是回了半礼,“大人慢行。”
话落,沈鹤朝眼见着他渐渐行远,便也转身,跟着先前上来的那人往安排好的落榻之处而去。
——
“陛下。”孟归宁跪在地上,看着上首之人垂眸,低着眉眼。
“回来了,”宣承帝看向她,只瞧见她低眉落眼的模样,“起罢。”
“谢陛下。”孟归宁应声,站起身来。
“上邑之事,你办的不错。”
上头传来的声音沉着,孟归宁语气平平,不曾有起伏,“俞嵊此人,若在那处久了,怕未必会做出些什么。”
见她仍是记挂着此事,宣承帝却是笑了笑,“朕知晓。”
不待她开口,他便又接着道,“上邑乱象你虽是平了,可却无法久留那处,俞嵊才华是有些,也不似那些个只知空谈全无作为之辈,如今,无人比他更适合。”
闻言,孟归宁默了半晌,才又开口,“是。”
“罢了,”见她又是沉默,宣承帝也只是看着手中的折子,半晌,抬手揉了揉颞颥,“邳州那处,如今可有齐氏子弟在?”
孟归宁凝神想了想,终于在记忆深处寻出一道人影来,“有的。”
她顿了顿,又接着道,“平南侯府嫡三子,如今任那处知府。”
“平南侯府……”宣承帝念着,笑意深了几分,“国公府那几个嫡系子弟,如今都在何处?”
“长子任上制尚书,次子任鉴中省知鉴使,其余几个,有些刚过了科举,外放了,还有些年岁尚小的,并未入朝。”
“如此……”宣承帝闻言顿了顿,抬眼看向她,“算着时日,你也该动身巡防了罢。”
“是,”孟归宁开口,“再有两日,便该动身了。”
这也是她为何这般轻易便放过了俞嵊的原因——时日不够。
不过也无所谓,来日方长。
“两邳州往前提些罢,半月后到那儿正好,你也多待些时日。”
孟归宁下意识的皱眉,有些意外。
怪不得。
齐家这般门第,家中子弟都任了些什么职务宣承帝不可能不知晓,如今看来,平南侯府怕是要遭殃了。
也是。
当初那般能被容到现在已算是天家开恩,如今又不安分,哪能容他这般放肆。
“还有,”说着,宣承帝自一旁拿过一本折子,放到书案边,“你瞧瞧。”
孟归宁上前拿过,翻开一字一句瞧着,眉头确实皱的愈紧。
往日里瞧着谨慎,不想却是个胆大妄为的。
“叔瑾如今年岁,到底少年气性,性子还是急了些,”她道,“合该沉住气才是。”
闻言,宣承帝却是笑道,“你倒将朕的话抢了去。”
“罢了,”他摇了摇头,又是道,“这封折子朕压下了,朝中尚还无人知晓,你带回去与他说说,再等些时日。”
“是。”
孟归宁应下,将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