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城守
遗言?”
杜靖泽低头看了眼粮账,镇静自若地道:“阁下可否再给我几个时辰?我手头还有些事没办妥,突然死了,城里一下子就乱套了。”
朱九见他浑不惧死,倒是出乎意料,凝神端量着他。
他的借贷关系没有问题,钱庄账户也没问题,那么问题在哪儿呢?
迂久,朱九亮出玉符。
杜靖泽见到象征着王族身份的白玉符,不禁一怔,待看清玉符上的名号,又是一怔,怔忡良晌,才回过神,急忙行至朱九身前,行叩拜大礼:“下官参见九王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九反客为主,坐至书案后,拾起粮账来看,看了几眼,便知厉害。杜靖泽做账极其精细,精到一分一厘,细到一家一户,甚至只是透过一串串数字,他都能深切地感觉到,杜靖泽心里装着这座城,和这座城里的每一个百姓。
朱九再次动摇。
他决意开诚布公:“你可知本王为何而来?”
杜靖泽道:“请殿下明示。”
朱九拿出“江宁城账册”,放在书案上:“看看罢。”
杜靖泽躬身上前,待见那本账册,还未翻看,已是神色大变。朱九让他交代遗言时,他都未曾似这般震动。
杜靖泽倏然白了脸,喉头滚动,抚上账册时,手颤抖不已。
朱九等了良久,见他不语,便问:“江淮道盐矿案记得么?”
“记得。”杜靖泽放下手,终未去翻那本账册。
朱九直切要害:“从案犯江左苏家查出二百万两银赃款,苏家被处满门抄斩,而江宁城亏空却有两千万两银。本王很好奇,剩下的那一千八百万两银去了哪儿?进了谁的兜里?”
杜靖泽垂首不语。
朱九又道:“十三年前到九年前这四年,萧濯时任江宁城税官,这本账是他做的罢?”他看了眼粮账:“以你的做账能力,他在账中做了任何手脚,都瞒不过你罢?何况是如此惊天的差额?”
杜靖泽三缄其口。
朱九一拍桌子,施威道:“你和萧濯究竟干了什么?江左苏家区区一介清流名门,不过是说话声大些,并无实权,别说两千万两银、两百万两银,就是二十万两银,他家也未必有本事贪了去!你斩苏家满门,是不是他知晓了你和萧濯的勾当,所以你就捂了他的嘴?说!”
杜靖泽扑通跪了下来,却只道“殿下息怒”,并不多言。
朱九对他心存三分敬意,不欲把事做绝,且留余地,起身道:“本王给你一夜时间,你好好回忆回忆。明早,本王正式到访,你想好怎么回复本王的疑问。否则,休怪本王不讲情面!”
朱九撂下话后,扬长而去。
过得良晌,杜靖泽起身坐回书案后,神色无波,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核算粮账,直到算得清清楚楚,将粮食一天天摊到来年收成之时,确认了百姓的口粮能够坚持到再次盈仓,他才长长舒了口气,露出了轻松的表情。
尔后,他令随从召集各署官员临时开会,趁这空档,他骑了马,绕着城墙走了一圈。
回到府中时,各官员已至,他令众人坐了,道:“我方才看了看城墙,东北角离河最近,城墙要再加固一下,护城河要再凿深一点。”
负责修城墙的官员立道:“是,下官记下了。”
杜靖泽问道:“定江大桥进程如何?”
负责修桥的官员回道:“再有三五日便可以用了。”
杜靖泽摇头道:“不要五日,要三日。”
官员应道:“是。”
杜靖泽将粮账交给管仓官员:“粮食我都厘算清楚了,每日放粮几何,按此分配即可,不可多,多了撑不到下一次收成,也不可少,少了百姓不够吃,要饿肚子,盯紧城中粮价,但有哄抬粮价者,一律严处。”
管仓官员道:“是。”
一官员问道:“杜大人,再有灾民来投,如何是好?”
杜靖泽道:“我算过了,城中最多还可接纳六千人左右,超过此数,可送往离得近的其他城收容。”
那官员道:“下官谨记。”
杜靖泽又事无巨细地交代了各项事宜,最后问道:“敢问各位同僚,如何看待‘天下苍生’四字?”
他这一问,人皆纳罕,倒不是这问题多稀罕,只是他向来务实,极少将甚“天下苍生”挂在嘴边,是以众人感到奇怪。
众人讨论一番,杜靖泽道:“愚以为,我等为父母官的,能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活得下去,便是尽了最大的本分。民生,民生,就是一粒米、一尺布,细细量出来的,望各位谨记我言。”说罢,他起身朝众人深深一揖。
众官员连忙起身回拜。
待人走后,庭院中只剩杜靖泽一人,他朝明月悠悠一拜,道声。
“江宁城,保重。”
拜罢,他走回屋,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