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家
沅水江岸,风雨亭内,正有一老道盘坐亭台,闭目打坐,安神修法,旁边有一童子正戏耍于前,约摸十岁左右,顽皮可爱。
那童子抓起一只螃蟹放在老道肩上,咯咯咯的偷笑着,引得老道睁开眼来,瞧见那只大螃蟹掉落于自己大腿之上,正张牙舞爪的正对老道,好似骂骂咧咧的,老道也不恼怒亦不惊慌,轻轻的将螃蟹拾起,看了看,对着童子说道:“小杨蓟啊小杨蓟,你怎么把水洞大仙请了出来,快快将它放回去”。
老道将螃蟹放置手掌,眼含爱意,微微一笑,似有道骨仙风,稳如泰山,也不怕那大螃蟹去夹他。
那童子收了性子,乖乖的从他手掌之中抓起螃蟹的两只大钳子,一把拎起,随后一甩,便将那只大螃蟹丢入了涛涛的江水之中。老道惊诧,微微抬了眉眼,无奈轻叹了一声。
老道是梅山之上一个破落道观中的修仙道人,俗家之名不知,道号丘孑子,人曰云上仙人。座下有六大弟子,是为:大弟子飞枪将军杨南兴,二弟子砍柴樵夫一把斧莫无名,三弟子云剑子江上风,四弟子花剑子何芒萁,五弟子鬼剑子鹿英,六弟子嘛,就是方才那十岁的童子杨蓟。
杨蓟是大户人家之子,襁褓之岁,便已是疾病缠身,多舛之命。那杨家为保幼子,四处寻医问药,多年皆不可得,奄奄一息之际,偶来一云游道人上门乞食。
杨家是为积善之家,常常施舍乡邻,对于这些云游道人和尚也是尊崇有礼,自然是好菜好饭的招待,相谈之中,那道人得知主家小儿身体抱恙,抱来一看,言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积善之家,福大命大,需得静门清修方可成活啊”。杨家老父听其言,了然于心,而后将幼子送于千里之远的梅山道观寄养。
小杨蓟长至十岁,不知其父,不识其母,更不知身世如何,只知道在观中招猫逗狗,吃喝玩耍。常常跟随师兄师姐身后顽皮捣蛋,大师兄对他关爱有加,二师兄常常带他出山游玩,三师兄教他武功道法,就苦了四师姐。四师姐性格柔弱,脾性温良,常招的小于自己十多岁的杨蓟捉弄欺负。师姐常常告状于师傅跟前,而师傅宽礼待人,只是口头责备一番便一事了之。
师傅爱他如亲子,夜间里编撰故事哄他入睡,白日里教他道法精篇,询问他道:“小杨蓟呀小杨蓟,你长大了是要做什么呢”。杨蓟答曰:“参道悟仙,跟随师傅左右”,每每所答都惹的丘孑子道人喜笑颜开,对他也更为疼爱了。
可偏偏后冒出来了个小师姐鹿英,对他是又凶又吼,又逗弄戏耍于他,惹的他害怕大哭。小师姐问他道“杨蓟,你长大了要做什么”杨蓟答曰“参道悟仙,跟随师傅左右。”“什么,参道悟仙,小小年纪应当要有大志向,怎么能安居山野,寻仙问道,我在你这般年纪可是要做盖世大侠的”。小师姐盛怒之下,吓得杨蓟瑟瑟发抖,不敢动弹。而后又被小师姐扯着耳朵再一次问道:“我再问你,你长大了要做什么”小杨蓟哭着小声抽泣答言:“长大了要做盖世大侠,杨蓟不想做神仙了”,小师姐鹿英这才作罢。
山中本无事,日日修道法。却不曾想金国南下,大宋朝廷也偏安南方,朝廷无能,民间大乱。道观观主得罪了小人,为保观中人性命只得遣散观中众人。丘孑子道长也有意云游四方,寻仙问道。手下弟子各有其志,各奔前程去了。只留的小杨蓟,道长为此心忧,相伴多年,师徒情深 ,不舍离去。留在跟前,只恐耽误了前程,纠结多日,思来想去,还是送他回家最好。于是,趁着秋早氤氲,便携带杨蓟踏上了回家之旅。
行至沅水江畔,江水涛涛,亦无大桥横架江水之上,前路受阻,不得其法。两人又循着河畔来回游走,亦无所发现。正发愁之际,又见两位年轻赶路小伙歇息于江畔亭内,上前问道:“敢问两位小哥去往何处”一人起身行礼道:“江那边去,两岸无桥,正待渔船开业渡江,道长欲往何处”。道长答道:“我也前往江对岸去,正愁怎么过江,见两位小哥气定神闲,想必有些法子,因而前来询问,只是我依稀记得这两岸有一大桥横架其上,以往老道行走也是过桥而去,怎么突然之间就莫名消失眼前了”。另一小伙倚着亭柱答道:“您老到是问到咯,原先是有木桥的,可是那金兵打过了长江来,新君跑到了江南避难,我们这的父母大官惊恐于卧榻之时,安眠之际被突袭的金兵在睡梦中砍了头去,便下令凡是大江之桥必毁之,大河之道必拓宽之,州府大官是能卧榻安眠了,就苦了我们百姓咯,”另一小哥听他兄弟此言,无奈向道长抱怨:“是啊是啊,听说金兵都打到了潭州了,这些官老爷不想着招兵买马抵御外侵,只想着怎么折腾我们贫苦老百姓了……唉!说不得说不得,怎么办,我小小老百姓命如蝼蚁,将就着过活好了”。道长听他俩说辞,叹言道:“哀民生之多艰,世道苦难,究竟要走向何处才是尽头啊”。
道长牵过杨蓟,安坐于亭内,与另外两位小伙一同等船而来。许是赶早出门,两位小哥不多时都且倚靠亭栏睡去,鼾声如雷。
道长静心打坐,不受其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