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合(十一)
,“家中梁缸已尽,我们的爹娘几近饿死。你阿爹为给我抢一口吃食,教几个孩子围殴,还抱着食物不肯撒手。我本已饿极脱力,眼看他快被打死,才从雪地里爬起来,拿石头砸死了其中一人。那些孩子四散逃开,你阿爹却躺在那里,头流着血,一动不动。”
风雨斜掠,冰凉的雨点卷进门洞,打在手背。李景峰这才觉出那不是雨,而是坚硬的冰粒。
“我爬过去叫他,他睁开眼,把手里的食物递给我,冲我笑。那是一只死鼠,瘦骨伶仃,冻得发硬。”他自天泣声间辨出父亲话语,“便是那一日,阁主李镜世将我兄弟二人带回南山,收作养子。”
眼底玄靴一动,是李显裕侧转双足,面朝向他。
“谁也不愿在那样的雪地里挣扎。但于你,于我,于你阿爹,这便是命。不想死在那雪天,便只能拿起石头,与旁人殊死一搏。”李显裕道,“要脱籍立身,守住你想守之人——武力和权力,缺一不可。身为南荧人,只有玄盾阁阁主之位能与你这一切。”
李景峰双目循声而抬。
“登峰揽极景。”他望向眼前人,“这便是父亲所愿么?”
目光相触,李显裕回视那张少年脸孔,眼前却浮出另一张脸。那人也还是年少模样,拄剑遍地山人的尸首间,发髻散乱,霜衣染血。他仰起头,目光分明望过来,却仿佛未见得一人。
“阿裕。”他说,“这一切……究竟为的什么?”
李显裕合目,任那问话沉入阒黑的脑海。“你妹妹为疫灾之事,倒行逆施,大闹印府,如今已开罪镇衙。”他道,“你既已回来,要对她多加看管,不得再插手此事。”
言罢,他转观案上长剑,不再看面前熟悉的眼。
“金晗伶现宿在阁中,你要见她,只等明日。去向你母亲请安罢。”
香案前的少年一阵静默。
“是。”他施礼,“孩儿告退。”
那人息退向撼天的雨响,消没门扇之外。李显裕负手案边,看香上如线的细霭散化灵牌前,金色刻字若现其间。
一夜飞雹连天。
山林熹微时,冰雨初歇。金晗伶结束整齐,日始即自住处而出,踏上林间草径。雹天甫过,深林如洗。她避开滴滴答答的融冰,行不过足一刻,忽望远处山梯湿亮,一道人影背立阶上。
身形挺拔,霜衣玉冠。不必瞧清他腰侧轻剑,金晗伶便眼眸一亮:
“峰哥!”
声犹在口,她已脚下一纵,落身湿漉漉的石梯间。
那人也已回过身,微微一笑。
“晗伶。”
金晗伶眼光盈盈,只道这久违的喉音声清悦耳,额前榴石嵌的银饰微斜向一侧,竟也浑然不觉。
“何时回来的?”她问他。
目光掠过那额饰,李景峰看定她眼中:“夜深方归。知你已歇下,便未去打扰。”
“朝廷安排你去军营了么?什么时候出发?”
“前方暂无战事,还得再等数月。这段时间我会留在阁中。”
眼底融开笑意,金晗伶道:“在阁中便好,比独自在外守着契主好。”她眼神不离他双目,“可已听闻镇上疫灾之事?”
“师父已与我说过。”李景峰终还是伸出手,轻扶那额饰的银链,“你见过镇长,可是已许诺替镇衙筹措粮草?”
“是,午后便要与粮行商户合议,至迟后日出发。”
额饰已扶正,沾着湿气的黑发擦过指尖。李景峰顿了顿,欲替她抚去发间露珠,思及此举逾礼,才将手收回。
“阿念行事鲁莽,幸得你在,才未闹得不可收拾。”
金晗伶摇摇头。“阿念也是我的朋友。何况粮仓空虚,又逢灾变,官府为稳民心,无非掠之于商。我等尽早干预,也胜过被动行事。”
李景峰稍稍敛容。“算上纭规镇,步廊县已有三镇爆发瘟疫。”他道,“恰逢灾年,县仓空虚,今年民商怕是都不好过。”
“商人也罢,只是苦了贫民。”金晗伶微垂眼睫,“此次疫疾,杨夫子似也牵涉其中。他如今不在镇上,官府却已下令严加搜捕,只怕过后还有一通纠缠。”
“夫子不在镇上?”李景峰看向她。
“听闻已离镇多日。”金晗伶想一想,“我看阿念和那位周小公子应当知晓内情,你若不放心,可去向他二人打听。”
少年只自沉虑,面上未露情绪。
“我知了。此事我会再细查。”他说。
“那我先行下山,疫灾过后我们再聚。”面前人依旧瞧着他,“还有些事,我想当面与你说。”
“好。”李景峰回目她眼里,“独身在外,照看好自己。待你回来,再贺你出师之喜。”
“你知道我出师了?”
“回程经过竹柳县,已从伯父那里听知喜讯。”
此时方知他去过金家,金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