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章
大姐所在的农场附近的村队有个的名人,叫杜月兰。
这杜月兰家里情况和大姐蔡后水差不多,父母都在京里工厂上班,父亲是一家农具厂的副厂长,58年的时候高小毕业没回城里借父母的关系进厂,而是响应伟人号召,回乡跟爷爷奶奶在老家务农,并发愤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
杜月兰打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和村队的人都很熟悉,回乡被推举去幼儿园当教养员,却不满足于此,组织了一个以妇女力量为主的“改天换地突击队”。
这突击队的人能种田,会打鱼,编网,个个都是多面好手,她还会开拖拉机,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能人。
这个突击队在三年困难时期,下工后加班加点的干,通过书信或者亲自请教更有经验的老农,改良队里一大片贫田,搞什么秸秆治田、秋耕冬灌之类的。没什么条件,就自己上,白天上工,下工后组织一群人把秸秆扎成小节敛尿发酵。
冬天到了冰上打鱼季,就串连了几名青年妇女组成个妇女打鱼队,晚上在编苇帘。
这么勤恳苦干的,给队里创造了近5000元的收入,除了帮村里度过困难时期,余下的钱和集资来的一起给村队换了一些机械农具。
肯吃苦,能钻研,和村队人打成一片,不光出了名,还干得卓有成效。他们村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建起粉条坊,自己也调去了公社继续发光发热。
有了这么一个出身相当的标杆,大姐蔡后水没受到农场人的奚落,倒是当她和杜月兰一样,为建设农场而慨然回来的能人,对她给予了厚望,也给予了莫大的支持。
农场特意组织了一群能干的妇女,取名女青年突击组,由大姐蔡后水负责。起初,大姐干的还是有声有色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她自己会点豆腐,在调上五香粉,做成五香豆干,当做农场的副食品销售,还算小有成效。
这段时间,她婆家也是说话很有分量,豪气地给家里盖了房子,腰杆硬得不行。
然后,她就开始膨胀,开启了作死之路。
女青年突击组除了她这种结婚的,一半是没有结婚的大姑娘,干活灵巧归灵巧,但是是非也多。这突击组有个女青年喜欢农场运输队的一个小伙子,那小伙子长得挺精神,干活也实诚,可是精神小伙不喜欢这女青年,对另外一个组员穷追不舍。这个组员是谁,就是蔡后水的如今的三妯娌。
农场让她出面解决这三个人的情感纠纷,她了解了情况后,得知被精神小伙喜欢的女青年家里弟弟还小,而精神小伙家里不同意她带着弟弟嫁过去,两人就这么僵持着。
然后,她把这个精神小伙喜欢的女青年介绍给了自己的小叔子。
而喜欢精神小伙的女青年也转了向,与公社变电所的一个小伙子相亲了一回,就看上人家,很快结婚嫁去了公社。
精神小伙这下子不精神了。自己喜欢和喜欢自己的人都转投别人怀抱,名声大损,一下子成了农场的笑话。他和家里闹了一肚子气,走路上被人指指点点,干活没什么精神,有次走神翻车,性命无碍,却断了腿。
出了这等问题,精神小伙收了伤,农场一车财物也受了损,大姐夫杨大壮作为运输队负责人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为了解决小伙受伤没办法在干运输,家里收入大减的问题,大姐蔡后水只得把自己点豆腐这绝活交给了精神小伙,来换取大姐夫的宽大处理。
大姐夫虽然还负责运输队,但是那一车损失,二八分,农场负担八成损失,运输队要负责二成,家里经济负担骤然加剧。
如此,大姐的名声受损,在青年突击组干不下去了,也赶上她怀孕,倒是没谁怎么着她,只是让她从突击组调出来,跟其他人一样出工挣工分。而杨家三儿媳妇也因精神小伙的事儿大受打击,杨家的家庭矛盾也凸显出来。
杨家在鸡飞狗跳中,差点分了家,还是杨大壮的爹,大姐蔡后水的公公强力干预,一家子才继续在一个锅里吃饭。
大姐也委屈得不行,她自己觉得自己是一片好心。和家里人争执讲道理,她发现自己根本活得不了同情,还常被人阴阳怪气的奚落,她渐渐流于寻常。也不知道是被人周围人侧目、排挤、挤兑久了,还是嫉妒人家杜月兰有能力,她的心态渐渐就发生了变化,有种“我的命好苦”的怨怼之情充斥在胸腔间。她不知道是和谁学的骗人技巧,常和人夸大说自己的爹娘多有本事,委婉暗示可以帮人在工厂安排工作,不收钱,但是别人提东西上门却也不拒绝。
如此,得了不少吃的。
可这到底是狐假虎威,仗势而得的东西,人家嘴上说着是得了什么东西送来叫你尝尝鲜的,可谁都知道那东西是拿去做人情的。一两次也就罢了,次数多了,窗户纸捅破了,牛皮和美梦自然也就破了。
遭人非议,受人白眼,自然是免不了的。
去年,杜月兰从公社调到了农场管供销社,干事儿利落,那可真是一个唾沫一个钉地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