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资料小点 > 历史篇

历史篇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晒、水洗和加热,所以自古受到欢迎,历来都作为经济作物而大面积种植。

(4)紫色染料

我国自古染紫都用紫草,《神农本草经》已经著录。它有茈草(《尔雅》)、紫丹(《本草经》)、地血(《吴普本草》)等别名,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我国南北方山野草丛中皆有,其花紫、根紫,从其根、茎部可提取出紫色染料。

(5)黑色染料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黑色的看法很不一致,秦始皇认为秦灭周是以水德战胜了火德,因此尊崇黑色,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魏晋时也崇尚黑,因此当时建康(今南京)以染黑而著称,秦淮河南有个地方叫乌衣巷,据说住在那里的贵族子弟都穿乌衣,即黑色绸衣。但在其他一些朝代时,如东晋和唐代则以黑色为低下,穿黑衣的“皂衣”(平民百姓)、“皂隶”(官老爷的走卒)就都是下层人物。但不管哪个时期,都对黑色染料下过一番功夫,着意研究过。

我国古代黑色染料的原料都是一些含鞣质(又名单宁,是具有多元酚基和羧基的有机化合物)的植物的树皮、果实外皮或虫瘿,例如五倍子(是昆虫角倍蚜、倍蛋蚜在寄主盐肤木、青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壳、胡桃青皮、栗子青皮、栎树皮及其壳斗(俗名橡碗)、莲子皮、桦果等等。它们的水浸取液与媒染剂绿矾配合,便生成鞣酸亚铁,上染后经日晒氧化,便在织物上生成黑色沉淀色料。因绿矾常用于染黑,所以又叫皂矾。

上述这些植物的浸液固然都可以直接拿来浸染纺织物,但是如果临到用时再来采集,就很不方便,当地既未必有这种资源,季节也未必合适;收集、运输大量植物茎叶也很不方便;而且某些浸液常常是几种色素的混合物,因此染出的织物,颜色往往不大纯正。

所以,这便促进了染料加工业的兴起,染工便预先对原料进行处理,对有效成分加以提取、纯制,做成染料成品。这样便出现了古代的染料化学工艺。

例如蓝草的化学加工,据《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记载,是把它们的叶和茎放在大坑或缸、桶中,以木、石压住,水浸数日,使其中的“蓝甙”水解并溶出成浆。每水浆一石,下石灰水五升,或按1.5%的比例加石灰粉,使溶液呈碱性,其中无色的靛白便很快被空气氧化,生成蓝色“靛青”沉淀,滤出后晾干即为成品,贩运各地。

临到用时,将靛青投入染缸,加入酒糟,通过发酵,使它再还原成靛白并重新溶解,即可下织物进行染色工序了。

这种“靛青”制作和染色的化学工艺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发明。又如红花,其水浸取液中除红色素红花甙外,还含有红花黄色素,所以直接染色,织物的色调往往不够纯正鲜艳。

于是我国古代的染工则先用碱性的稻草灰水(含很多的碳酸钾)或碱水(天然碱,即碳酸纳的溶液)浸取出两种色素,再往染料液中加入酸性的乌梅水,便单独把红色素沉淀出来了,绝大部分黄色素仍留在溶液中。这样,溶解和沉淀反复几次,便可将黄色素除尽,得到纯净的红色素,制成红花饼,阴干收贮。这种红花饼可染织物成大红色,极为艳丽,也可用来染纸。这项工艺的记载最早见于《天工开物》。

其实,染色过程往往也并非是简单地使染料被吸附在织物纤维上,其中常常伴随着发生化学反应。例如用黄栌水染黄,染工往往在织物着色后,再用碱性麻秆灰水漂洗,可使织物呈金黄色,因为黄栌染料硫菊黄素具有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在碱性介质中黄色格外鲜亮。再如染黑,我国大约在周代时已知利用绿矾(硫酸亚铁)染黑,就是通过它与鞣质之间生成黑色的沉淀色料鞣酸铁。这项染色工艺实质上是地地道道的化学染色,这种黑色料附着在织物的纤维上,日晒和水洗的牢度远比浮染抹黑(用木炭粉)好得多了。另外,至迟在汉代时,我国染工已知利用明矾为媒染剂。

《唐·新修本草》又有了以青蒿灰、柃木灰(都含有一些铝盐)作媒染剂的记载,即在浸染以后,再以这些媒染剂的溶液漂洗。用现代的科学眼光看,就是使酸性染料(例如茜素)与铝盐的水解产物氢氧化铝在织物上形成色素的铝盐沉淀色料,于是粘附力便极大地加强了,牢牢地固着在织物纤维上,所以实质上这也是一种化学过程。

我国色染技术也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最初是所谓“浸染”,就是把纤维或织物先经漂洗后,浸泡在染料溶液中,然后取出晾干,就算完成。但由于染料品种有限,浸染出的颜色种类就比较单调。比如,很难找到合适的天然绿色染料,染绿就发生了困难。于是便进一步发展出了“套染”。套染是把染物依次以几种染料陆续着色,不同染料的□□就可以产生出色调不同的颜色来,或以同一染料反复浸染多次,又可得到浓淡递变的不同品种。例如先以黄檗染,再以靛青染,就可以得到草绿色;以茜草染色,以明矾为媒染剂,反复浸染不同遍数后,颜色就会由桃红色过渡到猩红色;以茜草染过,再以靛青着色,就可以染出紫色来。这种套色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