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三:出
回信给谢万之后,回建康的准备,从书房开始。
谢安携刘姝四处游玩,二十年积累不少孤本,十七的谢瑶看过,但七岁的谢琰还没有。此去建康,恐怕很难再回东山,故而谢安即刻做出分家的决定:先将东山宅子地契都交给谢瑶,刘姝的首饰要留给谢瑜谢琬,无需留给谢瑶的部分全都带回建康。
书先由谢瑶挑,想留下的需得另抄一份。怎奈书多,谢瑶一人抄不过来,于是谢瑜、谢琬、谢琰一齐帮忙抄写,丝毫不敢怠慢:毕竟要带在身边看,谁字丑得看不下去谁难堪。
将家当收拾妥当,带回去的人手便成了问题:
谢安手下多年僚属,一齐听诏到建康干活;刘姝养的歌舞姬,带回建康预备宴客;何攸等人看家护院,是一早约定过,人随他们走。
思虑最多的,是最亲密的身边人。
秉文管理东山二十多年,十年前同文茵主动提出成婚,赐姓谢,谢安赠予二人宅院田地尽在东山,婚后育一子一女,大的八岁小的五岁。二人陪在刘姝谢安身边已久,从未出过差错,年事也大,留给谢瑶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但就在刘姝未及安置的时候,文茵收拾好细软,主动开了口。
“先不说我这条命是小姐给的。老夫人去了,大公子去了,小姐身边不能再没人了,小姐在哪,我就在哪。”
文茵说着轻松,刘姝却坚决拒绝:“在我身边耽误你这么久,眼看着你成家,是大姑娘了,孩子又都太小。我们此去不知什么时候回来,也不知性命是否可保。我别的做不到,保护你还是没问题的,你就安心在东山过你的日子吧。”
文茵咦一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难道小姐和公子出了事,我们这般人还有好日子过?索性结果如一,不如我们有好日子一天,就过它一天呢?”
刘姝将这番话转达给谢安,谢安便也应允:文茵随他们一起走,秉文同两个孩子先住在东山,给谢瑶教一批新管家出来,等谢瑶选定人手,秉文便带两个孩子一起回建康。届时照旧做各自管事,居所另赠。
于是,文茵一行护送着书册回建康,谢安刘姝带着四个孩子,到会稽拜别王羲之。
望着刘姝同郗璿叙话,儿女各自找朋友聊天,谢安久久才同沉默的王羲之笑道:“眼看兄长要退,我这把年纪才回建康,比邻而居的日子,约莫就到这了。安石特意向兄长辞行。”
茶过三旬,王羲之才道:“北伐前我就修书两封,一封劝元子另选人手,一封劝万石与兵同忧。结果谁都没听。万石还回信谢我,语气不像在检讨。事到如今,我该同你说点什么?”
谢安一哂:“你家献之不错,要不要给我留着?”
王羲之没好气道:“献之十六,你家小瑜才十一。”
谢安不要脸道:“怎么,五年还等不起?”
王羲之无言半晌才道:“献之心怡他表姐郗道茂,我为此还跟他舅专程修书一封求娶,婚期都订好了。”
谢安得寸进尺:“那你家孟姜?”
王羲之直骂:“我就这一个女儿,近嫁留在身边!别想了!”
沉默片刻,二人对视一眼,谢安轻叹:“可惜。”
王羲之笑骂一句:“你每次来,看我家孩子都像瞅秋收稻田,我还能不清楚你在想什么?”
谢安假模假样悲道:“咱俩年龄差太多,我又晚婚,不然指定能弄一个回家。”
王羲之扬眉:“你再说?”
会稽逗留一夜,将此处田宅也交予谢瑶。翌日再拜别,都生出些许庄重。
一个入仕,一个退仕,难言来日重聚。
临行,王羲之一封信递到谢安手边,封面一字未写,连连摆手让他快走,别再来碍眼。
行于路上展开看,却是建康局势,一家之言。
“桓温北伐得望,隐有反势,郗超心向桓温,郗鉴旧部不服者多于京口乡隐。
“族弟彪之,刚洁秉直,可为友盟;侄坦之,后起之秀,与超齐名,君可自识。”
阅过,字随烟销。
残阳若火,久奔波,至乌衣巷,不复旧日闲情逸致。
好在归家,谢万在前堂迎,神情略有寂落,开口依然明快:“三哥。”
上下将人检视一番,约莫健康无虞,谢安欣慰道:“官职于咱家可有可无,你没事就行。”
更多话语,于对视间,尽在不言。
客套一番,相携往后院安顿,却见阿姊谢真石站在池边,身旁伴一位头戴帷帽的妇人。
谢安凝视其人片刻,还是先笑着同谢真石问候:“阿姊,许久不见。”
谢真石点头,也对刘姝笑笑,而后道:“是啊,这不是知道你要回来住,特意来的么。”
谢安乐道:“阿姊身为长姐,自小看顾我们长大,更看着我同小姝成婚,再客气就生分了。”
谢真石轻叹:“有时不能不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