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
步跟上皇帝,为他体贴地递去一只平展的手臂,皇帝不甚耐烦地瞅他一眼,却又觉得此人君前奉承的模样终归讨喜,在沉闷的日子里倒给他这位不大开怀的君王增了些乐子,于是用手指点点宦者的额前,赐了他个白眼。宦者舔舔下唇,面色光亮了些,还是将胳膊端在皇帝身边,板板正正的,一副随时服务的卑态。
董允便在原处叩拜:“臣董允,参见陛下。”
刘禅在心底默然捱过一口气,将郁烦压在腹中,慢慢走下玉阶,来见这位重臣。
“董卿请起吧,不知今日所为何事?”
董允却问:“陛下这是方从后宫摆驾而归?”
刘禅微微一愣,神态却已在细微之处给了个明确的回答。
董允俯首沉声道:“陛下荷国家之重,虽值盛年,亦当爱惜龙体。”
刘禅面上讪讪,口中哑然。
董允垂眸再谏,但语气已然柔和了许多:“陛下年初诏令:在全国挑择美人以扩充后宫。臣今日便是为此而来。”
刘禅不吭声。宦者那双精亮的眼眸则不自觉地定在了董允身上。董允的脸色格外平和。刘禅尴尬地笑笑,虚引一把:“董卿有何看法?”
董允不动声色地跟在皇帝身后两步,保持着君臣之间最微妙的距离:“回陛下:老臣并无他见,只觉陛下作为国之表率,当俭省、克己。”
刘禅心中被按压下去的那股子不耐烦的劲又升腾起来,他懒得与面前这个刻板的臣子玩文字游戏。说来说去,这话里的意思,大家不都明白得很?
“《礼》云:‘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陛下旦有招徕美妃、扩充后宫之心,各地进奉美女便争相效仿、趋之若鹜,这将在全国范围内造成恶劣的局面。臣斗胆试问陛下:人欲同民心相比,孰重?”
刘禅斜睨他一眼,仍是冷淡。
“朕知道了,董卿风寒未愈,就先回府吧。”刘禅忍着不悦,对董允身后的侍人喝道,“你这做奴才的没眼色!还不速速扶主人回去?”
侍人无端挨了皇帝一顿骂,吓得不行,生怕被砍了脑袋似的,赶忙做出个搀扶的样子。董允心知话已说到绝处,眼见得陛下将情绪倾泻在自家侍从身上,虽有几分不快,还是稳住了情绪,倏尔沉默下去。
刘禅破天荒没有同董允再来一番君臣话别,一拂衣袖便走远了。董允看着急匆匆跟在皇帝身后的小宦,心中骤然生了一股繁杂的厌恶。
刚走不出十步,便有人跑来在小宦耳边报了个信。小宦于是谨慎地追上皇帝,在后者身侧悄悄道:“陛下,说是那当阳亭侯这一会子啊,就在正德宫前候着陛下呢……”
刘禅止步,挑眉道:“诶,姜卿?朕不记得近日军中有无事情……再者说了,军中之事不都是相……”他硬生生地顿住了,抬眼看过头顶湛蓝清亮的苍穹,才记起国丧之后,相府已不再是昔日车马喧闹的相府,而他也不再是当年手把手被教导着的小皇帝。突然,皇帝怀中生出几分沉郁的痛楚,他深吸一口气,对宦者说:“罢,摆驾正德宫。”
姜维在殿外只等过一刻钟,御驾便至。
“姜卿,随朕进殿罢。”刘禅难得一见地主动起来。
姜维还是持着他惯常的拘谨,同样目送着皇帝先走上玉阶,随即再跟。
“卿此来何故?”刘禅坐定,微笑着问。
堂下的男人先依礼叩拜,微微躬身,谦敬答道:“回陛下:臣此来缘由有二。其一,臣先妣丧仪不久,三年未满,臣请延迟进爵。”
“准。”刘禅点点头,“卿纯孝之人,理当如此。”
“其二……”姜维顿了顿,“臣请回调王都,为前将军效劳——从于砚桥。”
刘禅却稍稍显出惊诧之色:“朕以为卿军旅中人,习惯于阵前之事,因此蒋卿先前提及回撤一事,朕还以为卿等……皆不愿从前线回成都呢。”
姜维轻叹一声,拱手无奈道:“同袍对此作何想,臣下委实不知。但川北三年战事不断,期间反复别离,臣与家人……久未重聚。”
刘禅若有所思地盯着他,眉间仍是不解:“卿为何想要换职去那砚桥修造武械?”
砚桥一地西接南郑,与黄沙分设于汉中郡治左右,严格讲来,这二处皆为蜀都打制武械重器,是国家征伐的关节。近年来,邓芝走马上任江州都督,在前线以东辅修武器,重任在肩——而邓芝也的确扛起了这份责任。丞相新殁,邓芝以原督之职晋前将军,砚桥的军务,算是悉数交付于他了。
皇帝看着臣子,不甚了了。
“武械,国之重则。臣身虽在后,也愿为国家出力。”
“这样一来,卿……岂不是要长期驻于南郑了?”
“正是。”
“那,妍……侯夫人应当如何?”
姜维谦敬回言:“戎马之事,陛下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