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七回
就是我当时提出的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初衷。可斯极驿站的胡宗宪门房的海瑞,再看看眼前议案的条条框框,高翰文再度高亢了。如果照这个议案实行,明年淳安、建德两县的百姓将无以为生,以粮买田确实可解一时之危,可灾情如此,倘若粮价被压低,百姓土地贱卖,民后年百姓必是无良,无时便野恶殍,民怨之下的动乱又当如何了之?海瑞眸色深沉的望向眼前这位新来的杭州知府,在那些懒散难掩的大人中,正挺直了脊背,一字一句的为民请命,便是守住这薄薄的一纸张,轻而易举的长了数十万百姓生死。倘若真出现了买田大户,压低田价,十石一亩,八石一亩,百姓卖是不卖,官府管是不管。高翰文语气严肃,倘若不管,那必然在朝廷提。出了两难自解,便只解了国际之难,反添了民生之难,且将酿出新的治乱之人,就不是两难自己了。大殿一片沉寂,变故顿生。任谁也没想到,小阁老举荐的人就是这个高谈红论的子郑必超和茂才对了好几个眼神,才慢慢缓过神来,惊怒交加的试探,却不想高翰文认准了工匠二字,丰年50石,稻谷一亩,前年40石稻谷一亩,今年淳安和建德遭了灾,也应该不低于30石稻谷。何茂才一听就急了眼,脱口而出,如果30石一亩在淳安和建德,便买不了50万亩改稻为桑的田,今年30万匹丝绸还要不要咱了?高翰文立马抓住了眼前马脚,改丝绸30万匹桑田所需量绝非少数,还有那么多没有受灾的县,完全可以买田去改啊,哼,那些县贩要50担一亩,谁会去买改成桑?一亩田产丝的收益本就比稻田产粮要高50石,稻谷一亩怎么就不肯卖?何茂才被顶住,被一个新来的下级断了财路,哪肯善罢甘休?官仓赈灾粮尚能维持五天,五天以后,如果那些买主不来买田,饿死了人,是你定罪还是谁定罪?谁的罪,朝廷最有公论放肆。何茂才气急败坏,险些扛不住此等针锋相对,转而望向郑泌昌,祸水旁饮,一个知府如此目无上限,搅乱纲厂,我大明朝有律吏在,你参不参他不用猜,你们现在就可以免我的职。面色如常,平静坦然。这会儿一时无措的除了何茂才,还有旁观者郑泌昌。海瑞神色愈发坚毅,还有我,他倏地站立,王永吉也慢慢的跟着直起了身子。照此一按,卑职也难以施行,王中诚一并连卑职也免了吧。吏部新派来的三个官员,未到任上就要求免职,还开什么会?巡抚大人有权力也没胆子,死一般的静默之后,郑必昌方扶住案台,缓缓而起,既是议案,当然可以再议,他慢慢背起双手,发了一套难题,连招要。还多少亩田才能完成?织造局今年卖往西洋的50万匹丝绸,现在漕运的粮食上又能运来多少粮?那些丝绸大户又能拿出多少钱来买粮?在不紧不慢地行了拖延政策,高福台和两个知县明天都了解一下详情,后天上午我们再议。何茂才心情分外恶劣,胖手一挥,大摇大摆的离了大堂,片刻大堂就恢复了寂静。高、海、王三人相对而立,久而未言,这才是浙江官场的第一回交锋。千年前800主出自景德传,登陆后乘谚语译为产业长远不变,产主却常变更是中国传统社会广泛流传的一句话,不仅民间传颂,学者也经常引用。最著名的便是辛弃疾那句千年田换800亩,一人口插几张时。中国封建社会田地高频一手现象,历来被各界学者剖析研究。经济竞争。一是政治斗争,军或有之,究其根本,便是一场早我预谋的剥削与阶级对立。土地兼并的开始,总是始于集中生产力,提高产出,发展地主或统治阶级经济。然久而久之,便是被剥削者走投无路,揭竿而起,再然后改朝换代。大凡称得上一朝智者的,都明白这个道理。土地兼并赚钱吗?特别赚,但要想让百姓不思反头等要事,就是得让人过得安稳。这也是这支总督胡宗宪一直主张不将百姓剥削太过的原因。前几期我们知道,严党为了推行改稻为桑,一连占了九个县的堤坝,经胡宗宪一番抢救,最终成灾县的便是淳安、建德二县。多少粮食收灾民田地实在是至关重要。每亩粮食丰年50石,欠年40石,灾县压到30石,也就不能再低,而今被官府压到十石、八石一亩,贱卖田地,农民无钱粮少,未来粮价尚不可知,百姓无以为生,浙江之乱不远矣。胡宗宪明白其间危害,提前拦住高翰文,将利弊一通。分析由上期再到如今的唐慧,可以看出胡宗宪苦心没有白费。高翰文牢记胡部堂嘱妇以理论创始人的身份将医改兼赈好一番解释。这样的最终解释权给了他很大的底气,弄得郑必昌、何茂才等人哑口无言,恼怒不已。再来是相争之道,其一,控制粮价,最低30担,其二,到没有受灾的县去买卖田地,到那里改种桑苗,其三,给提出此案的自己开辟一条退路,农民有温饱倚靠,也不致祸乱。如胡部堂在上街举着例子一般,通俗便于理解。假使一家三兄弟,有一个兄弟卖了田,就可以把麦田的谷子借给另外两兄弟度过灾年。到了明年,2/3的兄弟还有田可耕,浙江也就不会乱了。想当然的,何茂才等人绝不会同意,实在没利可图啊,粮价控制到30石,富商水银石就拿不出那么多粮,也买不起能改出30万丝绸的桑田,到时候别说出口海外贸易,他们回扣都不够吃,更别提去没受灾的县买那些50石一亩的粮。高翰文这一通提议,断人财如杀他父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