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佛法修学概要 > 第3章 第2集《佛法修学概要》

第3章 第2集《佛法修学概要》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慢慢慢慢精神体力衰老的时候,容貌变得憔悴了,行动也变得缓慢了,这个是第一个。

第二个,他看到病人,“举身颤抖,喘气呻吟。”人,你再怎么快乐,你一定会生病,有病痛。病痛折磨的时候,你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全身颤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第三个,死人,“世人抬举,号哭送之。”大家哭哭啼啼,送死人的尸体。

释迦太子看到了老人、病人、死人以后,他又看到了第四种人——出家人,“威仪具足,身心寂静。”

所以他就做出了比较,就说,我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继续享受我的快乐,但是在快乐当中,我必须要付出轮回的代价。因为我们在快乐当中,一定会产生爱取。娑婆世界的快乐是充满了陷阱,它一定把你吸进去,你跑不掉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假设我现在享受快乐,我就要生生世世受老病死的折磨,这是第一个选择;第二个,假使我能够体验到无常的道理,赶紧跳出来,我可以追求一个没有过失的快乐,虽然我要经过短暂痛苦的修学,但是我能够换取一种永恒的安乐,所谓的功德庄严。所以他就体验到人生的快乐是无常败坏的,它只是一时的快乐,而且这个一时的快乐却深藏了老病死的祸患。

他作出了什么重大的选择呢?“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放弃了一时的快乐,他希望追求永恒的安乐。这个是释迦牟尼佛看到老病死以后做出的选择。

那么他是怎么出家的呢?“服乘白马”,其实释迦牟尼佛出家是偷跑出家的,利用晚上的时候带着侍从骑着白马,穿着宝冠璎珞,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把宝冠璎珞脱掉,让侍从带回去,这是他出家的因缘,骑着白马利用晚上的时候出家。

出家以后,“舍珍妙衣”,舍掉这种珍贵的衣服,穿上坏色衣,“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这个“行如所应”就是做印度修行人所应该做的事情。“行如所应”我们解释一下。

佛陀的出家,根据记载是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所以他出家修了十一年的时间。十一年做什么事呢?他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他先参访五年,到处去参访。诸位要知道,印度当时是一个文化非常高的国家,我们所说的九十六种外道,其实就是九十六种哲学家修行人。

他参访的修行者主要分成两类:一个是苦行外道,修苦行的;一个是冥想外道。

苦行外道的概念就是说,人生的痛苦来自于业力——这个说对了——你想要赶快把痛苦结束掉,就要让生命痛苦。比方说睡在有刺的树枝上,比方说整天泡在水里面。他们认为让色身痛苦能够消业障,这个是错误的。痛苦跟你的思想有关系的,这个色身是无辜的,所以这个苦行外道是向外攀缘。

第二个,是冥想外道,修禅定让自己无想。诸位要知道,你什么都不想,一时不起烦恼,但是你问题没有解决,如石压草。佛法是要转识成智,你要出现光明来对治黑暗,不是把它压住而已。外道他也看得出来,经常打妄想会创造烦恼,所以就干脆不打妄想,产生禅定。

这两种修行,一个是苦行,一个是禅定,当然对佛陀有一些帮助,有助道,但是都不是成道的因缘。我们待会说到成道的因缘,是要“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是要有智慧的。但是当时没有佛出世,所以释迦牟尼佛也只能够透过这种苦行跟禅定,来做一些基础工作,这个是佛陀出家的情况。

这一部分会有一些差别的,有些记载是十九岁,这没关系,因为每一个根据不一样,我们是根据大藏经。我们知道,印度是最不重视历史的一个国家,那时也没有文字,佛陀在世,如是我闻嘛,都是口耳相传,可能会有一些落差。但没关系,不影响这个道理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很多的数据,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解释,因为印度对历史的记载是比较粗略的。

我们今天研究八相成道,说明了一件事情:佛陀他必须经历我们凡夫所经历的所有的事情,然后再从这个地方觉悟,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身为佛陀他也是经过结婚,也生小孩,最后再觉悟的,跟我们没有差别。既然佛陀做得到,我们也做得到。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妄想很重,但是这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佛陀做到了。佛陀讲这个四圣谛:“此是道汝应修”,最后“此是道我已修”,这个道路我走过了。

所以诸位要知道,宗教跟哲学最大的差别:哲学它提出一个概念,人生应该怎么样;但是怎么做到,它没有方法。哲学家不谈方法,因为这是他的理想,至于做得到做不到,不知道!没有人知道。

佛法不是这样,佛法提出一个目标,它一定有方法,宗教是可以实践的。哲学,以佛法说,是哲学家自己打妄想打出来的。这个八相成道很重要,让我们知道,佛陀也是经历我们人生所有的经历,最后才成佛的,关键是你要掌握他的方法。我们不怕你烦恼重,我们也不怕你业障深,只要你肯吃药,你就可以改变。诸法因缘生,你如果能够掌握一个正确的方法,你的生命就能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