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佛法修学概要》期中座谈(四)
的,等到他在生命当中遇到了重大的痛苦,他开始知道怕的时候,他要乖乖地走入讲堂,听师父的开示,明白道理,才开始发心修行,就是这样走上来,这个过程没有人可以取代。
好,下一个问题。好,最后一个,请说。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刚才讲那个蚕丝的问题,因为许多年前,是我受菩萨戒之前,就买了一些衣服有蚕丝的成分,但是因为当初我是真的不知道,是自己的无知。
【师父答疑】那你就没关系,你就好好忏悔。
【学员】那我不知道,好像我不敢拿去给其他人,因为我觉得理念上好像自己不要的。
【师父答疑】蚕丝的处理是不能送给别人的。蚕丝的处理就要剪破, 丢掉。律上是剪破,丢掉,不能送给别人。就跟酒一样,你说我不喝酒送给别人,也不可以。有些东西是不能送的,蚕丝不能送,酒不能送,这些在律上是不能送的。
【学员】所以就是把它剪掉,丢掉。
【师父】对!
【学员】谢谢师父。
【师父】OK,好,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把握时间,看第四个问题。
【学员提问】师父谈到“愿广则行深”的时候,提到念佛的时候,要把众生相放入心中,而且需要在佛号前安置两个引导:一者,引导到净土;二者,引导到佛道。这样弟子会边念佛边想太多事,请问应当如何操作才适当?
【师父答疑】这个部分,本来我们在讲到大乘菩萨乘,讲禅定跟智慧、止观的时候会说到。但这个地方,可能有问题了,我们事先得做一个简要说明,详细我们会有一个主题来谈止观。
这个“止”跟“观”是不同。“止”它是一个事修,它是无分别住的;“观” 它是理观,它是有分别住的。诸位要知道,正常情况,“止”中不能夹带“观”,“观”中不能夹带“止”,这什么意思呢?
你在修智慧、在思惟业果的时候,你是不能念佛的。凡夫不能止观双运的,不可能,除非你得到初禅以上。没有得到禅定之前,“止”就是“止”,“观”就是“观”,不要混滥。因为“止”是无分别住,“观”是有分别住,这两个性质本来就不同。
所以当你在思惟道理的时候,你要把佛号先放下,因为你佛号念得不相应了,念得很枯燥了,表示你太沉闷了。在一般来说,心太沉没,表示你“观”少“止”多,就要加强“观”。你要想想你为什么念佛,因为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因为我在娑婆世界有种种的障碍,我必须做出改变。所以这个“观”的使用时机,就是你的心太沉没了,佛号提不起劲了,没有欢喜心了。这表示你这个人止多“观”少。
什么时候加强“止”呢?你心太躁动不安了,你的“观”太多,想太多了,佛号念得太少。所以当你把佛号提起来的时候,古德有一句话叫作“行起解绝”,就是行门生起的时候,解门就要放下,绝就是要断绝了,你就不能再想了,专心念佛。因为你在修“观”的时候,已经把潜在的能量输进去了,你那个念佛的心中,它自然有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了,你不要管它,它自己有那个力量,你不要再去思惟了。
所以诸位要知道,不是要你边念佛边思惟事情,不是这样,你这样两边都没有做好。一般来说,一堂功课,“观”占三成,念佛占七成。初学者要偏重“止”,因为你“观”多的话,心思散乱;但是你完全在念佛都没有修“观”,你这个佛号会念得很没有味道,念得太沉没。
好,我先回答到这里,有没有问题?这个是修行的操作,到底我的理观跟事修的调配要怎么调配?一般的情况是三七的比例,七成是修“止”,三成是修理观,加强理观。
好,有没有问题?请说。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我想请问师父,就是我早上一边拜佛,一边听那个《无量寿经》,心中也有念佛,可以吗?
【师父答疑】请坐。那你的重点是想要听经,还是重点在拜佛?
【学员】心中有念佛号。
【师父】OK,我的意思就是说,你的重点是希望拜佛为主,还是听经为主?你为什么要把两个事放在一起呢?
【学员】有的时候很多杂念,这样就好像少一点。
【师父答疑】你想听我的意见吗?你要我讲真话,还是讲鼓励你的话?
【学员】真话。
【师父】真话,好,请坐。我不建议你这样做,你两边都没有做好,你到最后两边都得不偿失,你经也没听好,佛也没有拜好。我们现在的人很喜欢一个心做很多事情,所以你就把这个心态用来学佛,结果你两边都没有做好,你到最后其实佛也没有拜好,经也没有听好,你两边都得不偿失。
我们的建议是你把一件事情先做完,再做一件事情,你要全神贯注。为什么“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你要把心力集中,我们的心力已经很羸弱了,你又这样子同时缘两个境,两边都没有效果,你两边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