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奉天会马帅投降迎宾馆姬逾斗诗
示。马绣方站起身来鼓掌,大声喝彩说道:“好!说的好!”。他身后的军官反应过来,起来鼓掌大喊。每个人都用足了力拍手,仿佛要盖过刚才的鬼子军官们的掌声一样。
妇好生怕鬼子看不懂,用扶商语解释道:“大明是一条龙,被困在井底,被泥鳅黄鳝欺凌,但终有一飞冲天的时候。”
这首诗是曹魏皇帝曹髦所写。姬逾修改了最后一句。这首诗的文笔一般,但是在曹髦身上,或者对现在的大明,则是意境别致。两者所不同的是,曹髦只是一厢情愿,而大明则处于为龙为鳝的关键期。
本庄看着诗,老脸拉得老长。把倭国比作泥鳅黄鳝!他愤愤地回到座位。一个戴着小眼镜的老头鬼子军官一拍桌子,大喝一声,用生硬的明语说道:“八嘎呀路!你滴口舌之快!”这下拍案而起,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了。全场鸦雀无声。
鬼子军官得意地走出,招招手,让人换一张宣纸。当服务生随意的折叠姬逾的墨宝拿到一边时,一个鬼子悄悄地走了出来,抢在手里,小心翼翼地卷好,无声无息地走了。老鬼子执笔疾书,完毕,向张河蓬一边的人招招手,伸出三根手指。张河蓬会意了,马上叫出三个有文化的文官。
三个文官走到老鬼子身前,点头俯身示好。在老鬼子的指示下,他们大声朗读:“千山风雨时时恶,绝海楼船震大明!”翻译把大意翻译出倭语,大声解读。鬼子军官那边当场爆出宛如雷鸣的掌声。这是几百年前的一个幕府将军要远征大明前所写的诗句。老鬼子巧改了。
这个连明语都说不利索的鬼子居然要对诗!
姬逾没有写,大声念道:“他朝遂我凌云志,旌帆一片困三山!”这次比较晦涩,马绣方的文官首先起来拍掌喝彩:“好!好句!”经过几个人的解释,军官们也跟着起来拍掌叫好。
三山,典出《太史公记》关于徐福东渡的故事,三山是指瀛洲、蓬莱、方壶三座传说中的仙山,后指代倭国。
妇好用倭语大声解释:“我大明也有派出舰队远征东瀛的一天!”东瀛,是倭国的古称。鬼子军官一片谩骂之声。
老鬼子换纸,低头再来一句:“杀尽江南百万兵,今朝叱咤血犹腥!”翻译之后,鬼子军官高声喝彩,马绣方的人黑着脸默不作声。
姬逾看见了老鬼子的诗句,脸色变了。妇好奋笔疾书,随后大声朗诵:“只解沙场为国死,不破东夷死不还!”在马绣方等人的一片喝彩声中,两人回到席位。妇好没有翻译,老鬼子仔细端详着诗句,老脸一沉,把纸卷起来拿着,回到座位上了。他看上的是字。相比他收藏的华夏古董字画,这手字不算好看,但是字风有一种说不出的特异,见所未见。
宴席不欢而散,各人各回各家。姬逾和妇好回到了下榻的宾馆,开始谈论起今天宴席的事。姬逾在纸上写出了两句诗:“征船暮入连天水,明月孤悬欲晓空”,“杀尽江南百万兵,今朝叱咤血犹腥”。然后对妇好说道:“此二人的诗句在这种场合,先后出现,应该有所预兆。征船,战舰。天水是什么?”妇好回答道:“天水一线,就是海。战船入海……”“战船入海城?!”妇好突然明白了。姬逾说道:“是的。另一句就是佐证。杀尽江南百万兵,很直白,战事在江南。战船入海,战事在江南。那大概率就是倭寇要入侵海城。大明的国际大都会。”说完,长叹一声,接着说道:“孤悬,空,血腥。这些词似乎都意有所指。搞不好海城又是一个不抵抗政策的牺牲品。”妇好说道:“这不可能吧?朝廷的人疯了吗?这海城可是他们眼皮子底下啊!”“但愿是我想多了。”姬逾说完,告别妇好离开了她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