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6集《佛法修学概要》
不住在上面,你不执着,只是暂时借用。很多人都劝我要赶快讲《法华经》,我说不要急,先学《楞严经》,修离一切相。
有一位禅师,在行脚时跑到一座很高的山上。他远远望去,在山顶上有一个茅棚,山下几乎没有路可以走上去,因为全部长满了草丛。看样子这个人在上面住很久了,因为没有路可以走上去。所以这位禅师很辛苦地才登到山顶,找到这个茅棚,跑过去敲门。这位修行人一看:欸,有行脚比丘,就请他进来喝一杯茶。这位行脚比丘就问修行人说:仁者,你得何道理在此修行?问这个问题,内行人!内行人不会问,你一天拜几拜?念几声佛号?这些是枝末。他说你心中是安住在什么道,才能够住下来?(得何道理在此修行?)这位住茅棚的比丘说:“几年前,我看到一头泥牛沉入水中(就是有泥巴的牛)。”这位行脚比丘问:“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出来呢?”茅棚比丘回答:“等待泥牛浮出水面。”
这头泥牛沉入水中,古人讲那头牛就是指我们的心,这颗心以前打太多妄想,现在必须让它沉入真如法性三昧里,以空观的智慧好好洗涤这头牛身上的污垢。意思是必须让自己的妄想先沉淀下来,等到这头牛再出来的时候,是一头干净的牛了,是一颗离相清净的心,就有资格从空出假广修方便。这时可以修一切法,叫“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我借众生的心来修布施,借众生的心来修持戒,借各种因缘来念佛,这句佛号是坚固的,叫不生灭心。
所以,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成功失败,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转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必经的过程,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修行的时候很快乐,突然间他变得不快乐,不要紧张,好事!真的。修空观的人,没有什么快不快乐,他的心是寂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一定要经过一个没有快乐没有痛苦的阶段,你的修行才正常。如果你学佛以后一直很快乐,不正常喔,因为你没办法进步,因为你活在有相。你不断用妄想、用善业来刺激你的感受,你永远很快乐。学佛要先求快乐,然后没有快乐,然后再有快乐,那就对了,第三阶段再出现那是法喜。
所以,这个地方说明了安住,你必须在心中安住在你的空性,就是清净心先安住下来,你才有办法去处理无量的生死问题。我们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谈到安住的问题,以本来无一物为住。
好,我们现在透过前言,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我们现在有资格来讲到修行的调伏力跟引导力了。
甲二、正文分四:乙一、发心篇第一。乙二、正见篇第二。乙三、修行篇第三。乙四、证果篇第四。
我们看甲二的正文。甲二的正文当中有四科:第一个,发心篇第一;第二个,正见篇第二;第三个,修行篇第三;第四个,证果篇第四。前面三个发心、正见、修行是因地的修学,第四个是果地的功德。
乙一、发心篇第一
我们先看第一篇,发心篇第一。发心篇当中有四个主题:
第一个,显心愿为修行之先务。为什么要发心,先说明它的道理。第二个,辨心愿为立行的标准。如何来发心,发心有几种差别的标准。第三个,别明发心的差别因缘,我们如何才能够正确发心。第四个,结示发心的功德以劝修,我们如实发心,有什么样的好处。
丙一、显心愿为修行之先务
先看第一个,心愿为修行的先务。就是说,修行为什么要先设定目标,先说明这个道理。
看经文。
(一)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
--- 《劝发菩提心文》 ---
好,我们加以解释。
我们前面讲到内心的安住,这个地方讲到发心的问题。就是说,“尝闻入道之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发心跟立愿是差不多了,是很接近的,就是你要先有一个目标。安住了以后,下一个就是引导。为什么要先有一个目标引导呢?因为佛法的法门太多了,而人生太短暂了,你不可能什么都去尝试。所以你心中有一个家以后,就要开始注意。就是说你用短暂的时间,希望自己来生变成什么样的结果,这样你才可以集中心力,去做你该做的事情。我们在修学法门的时候要有所选择的,这跟你的目标有关。你必须用你的目标来检查你的过程,看看有没有偏差。
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够知道,为什么要发心!在天台宗叫作“善知通塞”。就是说,有人告诉我这个法门,也有人告诉我那个法门,那我要怎么取舍呢?你要知道“善知通塞”。就是说,这个法门对你的目标是通,有加分的效果,会让你的修行更畅通。你修这个法门,让你趋向目标更畅通,那这个